870章 宙斯之力(1 / 3)

看著空空如也的營地,早已變得冰冷的灶坑,以及地麵淩亂的人馬踐踏痕跡和車轍,法王腓力四世有抓狂的衝動,這位美男子把漂亮的卷發抓扯得風中淩亂,活像個剛從瘋人院逃出來的病人。

腓力已記不清是第幾次被漢軍甩開了!這位美男子形容憔悴,滿麵風塵,哪兒還有身為法蘭西國王,氣勢昂揚的風度?

大漢皇帝楚風率金剛軍主力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一路北進,威逼裏昂、第戎一線,大有進兵巴黎直插法蘭西心髒的戰略態勢。

腓力四世收到楚風從意大利北進的消息,和卡斯蒂尼亞、阿拉貢兩國盟軍一道,急如星火的從維也納趕回,途經神聖羅馬帝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和巴登地區,渡萊茵河、穿黑森林,累得像條死狗似的,待聽得巴黎還未曾落入楚風手中,他才鬆了口氣。

可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他匪夷所思了。

大漢皇帝楚風並沒有率軍與法軍決戰,而是原路大踏步後退,或者突然改變方向,在巴黎東南方向,靠近阿爾卑斯山西段與意大利毗鄰的香檳地區,以及裏昂-第戎一線和法軍兜起了圈子。

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和法軍兜圈子,這不是找死嗎?

腓力四世當即興高采烈的揮軍撲了上去,決心利用本土優勢戰勝漢軍。

孰料漢軍輜重後勤和炮兵部隊實現了全騾馬化,徒步步兵在長途行軍時也能把裝備放在輜重車彈藥車上,再加上職業軍隊高昂士氣的加成效果,使得行軍速度十分驚人,連續三天的強行軍可以轉移三百裏,十天以上的長時間行軍也能保持每天六十裏

——羅馬軍團的巔峰時代,強行軍能夠做到最初五小時三十公裏,全天四十五公裏,而漢軍在這個基礎上又提高了五公裏,已是用近代民族軍隊體製造就的超越。

同時代的歐洲因為國家麵積比較小,軍隊往往隻須走一兩天就能到邊境上去和敵國打仗了,因此片麵強調攻擊力防護力,而忽略機動力。

法蘭西重騎兵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攜帶厚重的盔甲和馬鎧,除了戰馬之外還得專門的馱馬,但行軍速度仍然慢得可憐。

十字弓兵和剛剛應征加入十字軍的武裝平民就更加可憐了,剛從維也納千裏迢迢的走回國內,一個個累得和死狗差不多,還被腓力驅趕著追擊漢軍,一時間哀鴻遍野,不少武裝平民吃不了這個苦頭,開始後悔一時衝動參加了十字軍,開小差的越來越多……

內線優勢?更是天方夜譚!

當年的阿爾比教派是以法國南部的圖盧茲為中心,稱為朗格多克地區,並非法國的正式組成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公國。與法國相比,該地區的語言、文化和政治體製與西班牙的阿拉貢和卡斯蒂尼亞王國更為相似。朗格多克公國由幾個貴族家族共同統治,其中最為顯要的便是圖盧茲伯爵和位高權重的特朗加維勒家族。

出於抗衡國王和羅馬教廷的考慮,圖盧茲伯爵默許阿爾比教派的傳播,這個教派又稱“清潔派”,以示與腐敗的羅馬教廷的區別,某種程度上,後世興起的新教(在中國,羅馬教廷那一夥被稱天主教,新教則稱基督教,後者包含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就帶著阿爾比派的影子。

阿爾比派在法國南部地區成為主流,響應教皇號召出征中東的聖殿騎士團,就有不少成員來自這一地區,並深受阿爾比派的影響。

不過圖盧茲伯爵和阿爾比派錯誤的估計了形勢,羅馬教廷第一次在歐洲實行了大規模聖戰,凶殘的對朗格多克地區的居民舉起了屠刀!

聖殿騎士在耶路撒冷出生入死的同時,他們的家鄉卻被教廷血洗,火刑架、絞死、抽筋、剝皮、各種酷刑……這場殘酷的戰爭由於阿爾比派的頑強抵抗,竟然持續了四十年之久!幸存下來的居民,則對法王和教廷恨入骨髓。

正是因為這一點,聖殿騎士團才與教廷、法國國王越來越離心離德,並最終在楚風的誘降之下倒向了大漢帝國的懷抱,與猶太勢力聯合組建了新以色列王國。

當大漢皇帝楚風率軍來到朗格多克地區時,有聖殿騎士團的配合,大撒背麵印著“大漢皇帝是基督徒的保護者”的免費贖罪券,還帶來了羅馬教廷的使者,以及新任教皇西爾維斯特四世的宗教敕令:

阿爾比派是基督信仰的一個分支,作為上帝的子民,同樣分享神的榮光。

可想而知,當地居民對漢軍的態度是怎樣的了:除了沒有扭秧歌打腰鼓舞紅綢子,什麼簞食壺漿、什麼贏糧而景從,灑淚歡迎親人大漢軍,那是絕對的!

而法軍呢,還打著十字軍的招牌,當地居民都還記得阿爾比聖戰時那些強盜豺狼都是教廷號召來的十字軍,明明是在法蘭西境內,腓力所率的法軍所經之處是一片白眼,居民們能躲多遠就躲多遠,不需要大漢動員就自己堅壁清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