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絲綢之鄉(1 / 2)

“為報躊躇陌上郎,蠶饑日晚妾心忙。本來若愛黃金好,不肯攜籠更采桑。養蠶姑娘地裏忙,桑條壓下手飛揚。翩翩似燕輕盈舞,旭日東升葉滿筐。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仲夏時節,桃花塢郊外的山窪間美侖美奐:一望無垠的田壟間,錯落有致地栽種著鬱鬱蔥蔥的大片桑葉和香麻、辣椒、絲瓜等綠油油的綠色作物,蜂蝶在其間翩翩起舞,氤氳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

村落旁邊是一條幽靜而綿長的林蔭甬道,有短尾的斑鳩在盤桓,而不遠處便是碧波蕩漾的滋水河。小雲和妞妞手臂上跨著竹籃興高采烈地走在日光和煦的林蔭道上,他們正相伴著去采桑。小雲的手上還拿著一隻泥塑的彩繪蠶貓,這是方才到市集上買的。想不到如此偏僻的世外桃源竟還有這麼精致的手工藝品,他不禁有些驚喜。自己天生便喜愛養蠶,隻是想不到世間竟有這麼一樣可以辟邪的東西。

小雲忽然記起自己在現代社會裏小時候的遭遇:一次他從別人家的蠶房裏討到幾隻蠶寶寶,菜青蟲般的大小,樣子可愛極了。他如獲至寶的拿回家,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在精致的紙盒裏。為了喂養它,他搭了板凳,爬到鄰家的矮牆上,用一柄竹竿捆了鐮刀,吃力而興奮地撩割小院深處老桑樹上的新葉。沒想到矮牆上滿是薔薇和青苔,他腳下一滑,跌到地上摔了個狗啃泥,左手臂關節都脫臼了,痛得疵牙裂嘴好多天。後來,他傷好了,一次放學回家,幾隻蠶寶寶竟不翼而飛,他猜想一定是給那可惡的老鼠偷吃了,兀自傷痛了好多天。

當下正是蠶寶寶生長的旺季,養蠶種桑在我國曆代詩詞中多有歌吟。桃花塢人很早便傳承了祖先這一習俗,村子裏幾乎家家戶戶養蠶種桑,除了朝廷法令規定使然,這也是村裏人謀生的主要方式。

養蠶是極科學和細致的事情:它不僅要求環境通風幹燥,氣溫適宜,器具高溫消毒,而且喂養極講究;產仔期、蟻蠶期、壯年期對桑葉的要求各有不同,桑葉的老嫩粗細要靠養蠶人適時的拿捏把握,不然可能功虧一簣。而養蠶農家最恨老鼠齧咬蠶種紙和蠶繭,在桃花塢,村裏人世代沿襲著用蠶貓避鼠患的習俗。蠶婦們不僅將蠶貓作為避鼠物,而且也作為一種觀賞的傳統工藝品。在桃花塢,你走進每戶人家,幾乎都能在床頭仰或櫃桌上看見這種精致的手工藝品。他們創作的蠶貓樣式豐富多彩,有彩繪、剪紙、泥塑等。剪紙蠶貓大都由蠶婦自己用紅紙剪出各式各樣蠶貓圖像,貼在花窗、牆壁或蠶匾上。每逢清明節前後,蠶婦們都要到桃花塢半山娘娘廟燒“蠶香”,既或在圩集上購買泥塑彩繪蠶貓回去放在蠶房裏,以震懾家中肆虐的鼠患。

與江南眾多地方如出一轍,桃花塢亦是絲綢生產的集散地。村裏人家幾乎家家飼種桑麻、棉花,然後獨自加工成絹(即絲綢)、麻布和棉布,因此村裏大部分人家都置有古老的繅絲、織機和紡車工具。亦有資金充盈的富戶,專門收購蠶繭和一般人家粗製的棉紗,雇用幾名熟工,日夜趕織,以賺取利潤,這些作坊主一般是不勞動的,他們成為最原始的資本家。

當時出嫁的新婦第一要義便要學會紡紗織布,若不然便要會被鄰裏恥笑,顏麵盡失。當時村裏還沒有經銷土絲這方麵的的經紀人,外地客商來采購便要經過甄老爺的綢莊,進入產出。因了這方麵的緣故,甄老爺與江浙一帶的客商關係頗熟,一方麵供應他們土絲和棉布,另一方麵又從他們那裏夠進五顏六色的絲綢織品,以供本地的鄉親來選購。

五月旺季,肩挑背擔的蠶農成群結隊而來,春蠶絲最多,繼以夏蠶絲,一直持續到七月。亦有外地來桃花塢圩集上賣絲的,在集上一宿兩餐,一般由甄老爺的絲行安排食宿。

走在桃花塢的街巷裏弄間,到處都是一片嗡嗡的織機聲,現在正是夏蠶上市的旺季,家家戶戶都在搞攻堅,“機杼之聲,比比相聞”。“這是多麼久遠的天籟之聲呀!”外地人流連至此一定會感慨萬千。

父親甄可這幾天忙得團團轉,好幾天不著家了,母親王氏有些著急,便準備叫小雲和妞妞一同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