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曆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生平簡述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一說寧夏彭陽縣古城鎮)人。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麵都很有建樹。古人曾讚雲:“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李巨來《書古文尚書冤詞後》)。
人物經曆
出身名門
皇甫謐出身於東漢名門世族,六世祖皇甫棱為度遼將軍,五世祖皇甫旗為扶鳳都尉,四世祖皇甫節為雁門太守。節之弟皇甫規是個文武全才,時為安羌名將,官至度遼將軍、尚書,封壽成亭侯,為涼州四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官拜征西將軍,太尉。後來,皇甫氏族漸趨沒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謐的祖父皇甫叔獻,當過霸陵令,父親皇甫叔侯,僅舉孝廉。
家道衰落
皇甫謐生後遂喪生母,家道更加衰落,過繼給叔父,十五歲時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浥池),在戰亂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貪玩不習上進,跟村童編荊為盾,執杖為矛,分陣相刺,嬉遊習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遊蕩無度,猶不好學,人以為癡。一次,謐將所得瓜果進獻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雲‘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餘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歎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從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純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與我何有。”(《晉書·皇甫謐傳》)因對之流涕,謐甚感痛,遂拜鄉人席坦受書。
發奮著述
皇甫謐從此改弦易轍,矢誌發奮讀書;二十六歲時(公元241年),以漢前紀年殘缺,遂博案經傳,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紀》《年曆》等;四十歲(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喪所生後母,遂還故鄉;四十二歲(即公元256年)前後得風痹症,悉心攻讀醫學,開始撰集《針灸甲乙經》;四十六歲(公元260年)時已為名聲鶴起的著名學者,魏相司馬昭下詔征聘做官,不仕,作《釋勸論》,仍耽玩典籍,忘其寢食,時人謂之書淫;五十一歲時(公元267年)晉武帝續詔不仕,相傳曾到陝西隴縣龍門洞、平涼崆峒山避詔;五十三歲時(公元269年),武帝頻下詔敦逼,上疏自稱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歲時(公元270年),又舉賢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書,武帝送書—車;六十—歲時(公元277年),帝又詔封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皆不應,著驚世駭俗的《篤終論》;六十八歲時(公元282年),《皇帝針灸甲乙經》刊發經世,皇甫謐在張鼇坡去世,其子童靈、方回,尊父篤終遺訓,擇不毛之地,將其儉禮薄葬於塬邊。世人稱之為“皇甫塚子”。
內部爭權
皇甫謐生於東漢,長於曹魏,沒於西晉,在血風腥雨、病餓交加中度過了一生。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殺伐攘奪,天下離亂,民不聊生。在母腹中的皇甫謐,就嗅到了人間的血腥味,這一年(公元214年),曹操殺害了躲在夾壁中的伏皇後及兩個年未及笄的兒子;當他剛會呀呀學語的時候(公元217年),曹操又殺害了天下名士楊修,給他上了血腥的第一課。剛過了三年,曹丕廢漢帝自立(公元220年),東漢亡。接著劉備在成都、孫權自武昌稱帝,天下三分。公元249年,魏權臣司馬懿製造了“高平陵事件”,把曹爽兄弟和名士何晏、丁謐、李勝、畢軌、恒範等誅滅三族;此後,掌權的司馬氏又相繼誅殺了夏侯玄、李豐、張緝、高貴鄉公曹髦、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嵇康;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常道鄉公魏帝曹奐禪位,魏亡。晉王朝統—後,沒有維持多久,又爆發了“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在混亂中覆滅,接踵而來的是“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大分裂。中國曆史上幾個著名戰爭,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爭奪焦點
皇甫謐的家鄉安定郡也幾易其主,成為封建勢力爭奪的焦點。連年征戰,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徙,由漢初的14萬多銳減到2萬多。許多地方田園荒蕪,滿目瘡痍,幾乎成為無人曠野,曹操《蒿裏》詩詠:“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正好反映了這種殘敗的景象。
意誌品德
殘酷的社會生活環境,鑄就了皇甫謐堅強的意誌和高尚的人格。當他發奮讀書,名聲漸起時,周圍的人就勸他修名廣交,他認為:“非聖人孰能兼存出處。居田裏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後為名乎”,作《玄守論》,提出了“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的觀點,表達了他不與世俗流趣,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晉書·皇甫謐傳》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皇甫謐姑母的兒子梁柳當了城陽太守,將赴任,人們勸皇甫謐為其餞行。他回答說:梁柳未當官時到我家裏來,我迎送他時門都不出,吃飯時隻不過上一點鹹菜,窮人都不認為酒肉是好朋友。今天他當上了郡守,我若為他餞行,那就是看重城陽太守而輕視梁柳,不符合古人之道,我心中不安!
人物貢獻
皇甫謐與流俗異趣,不趨炎附勢,累官不仕,專一著述為務,僅是一名平民學者,而著書之豐,確是魏晉首富。
《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郡國誌》、《國都城記》等文史著作廣采百納,博據考稽,建樹史學,對三皇五帝到曹魏數千年間的帝王世係及重要事件,作了較為詳盡的整理,在史前史研究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嚐試,把史前史的開端推到了“三皇”時代,並對“三皇五帝”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三皇”有兩種說法:一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另—種說法是伏羲、神農、黃帝。“五帝”是少昊、高陽、高辛、唐堯、虞舜,把中國曆史起源的時間提前到上古時代;對前人以及《史記》中語焉不詳的曆史事實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係紀年及重大活動進行了補充和考證;對曆史上地方名稱的前後變更及一個民族或王朝遷徙地名的變化作了較詳盡的考證;第一次對曆代土地、人口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統計和分析,整理保存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將曆史人物放到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進行考察,肯定了曆史人物在曆史前進中的作用。因此,清代曆史學家錢熙祚曾評價“皇甫謐博采經傳雜書以補史遷缺,所引《世本》諸子,今皆亡逸,斷璧殘圭,彌堪寶重”。(清錢熙祚·《帝王世紀序》)
《皇甫謐集》、《玄晏春秋》、《鬼穀之注》,玄守、釋勸、篤終三論,高士、列女等傳,《三都賦序》,並詩誄賦頌,藏珍納萃,字字珠璣,在文學領域獨樹—幟。提出了文章的思想性及社會教育作用,要比“美”和“麗”更重要,反對言過其實,浮誇競興,博言空類。且許多文章中還保存了珍貴的曆史資料,曆史價值遠遠大於文學價值。文章犀利,對仗工整,音語鏗鏘,結構嚴謹,故事性強,人物形象生動,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對後世文學的發展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醫學巨著
十二卷的《皇帝針灸甲乙經》在總結、吸收《黃帝內經》、《素問》、《針經》、《明堂紀穴針灸治要》等許多古典醫學著作精華的基礎上,對針灸穴位進行了科學的歸類整理,在醫學領域矗起豐碑。該書共收錄穴名349個,比《黃帝內經》多出了189個。明確了穴位的歸經和部位,統一了穴位名稱,區分了正名與別名。介紹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宮科等上百種病症及針灸治療經驗,並對五髒與五官關係、髒腑與體表器官關係、津液運行、病有標本、虛實補瀉、天人相應、髒腑陰陽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狀態、音樂對內髒器官的影響等問題都作了探討和理論上的闡述,奠定了針灸學科理論基礎,對針灸學以至整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的針灸醫學不但在國內得到飛速發展,並且已經風靡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批準,把針灸列為治療專項,到處受到人們的歡迎。
正因為如此,皇甫謐是我國古代曆史上唯一與孔子齊名於世界文化史的曆史名人。人們不禁會問,皇甫謐麵對血腥風雨、貧病交加的社會生活環境,為什麼會不被高官所動,不為富貴而移,迎風而立,以超常的毅力,耽玩典籍,著書立說,成為千古學者?也許我們從他的宇宙觀即哲學思想中能找到答案。他和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一樣,沒有係統地探討過自然界的本源、本質,也沒有留下專門的論述和專著,但從他傳世的大量著作中,仍然可以窺視他的哲學觀點。
哲學觀點
他繼承了先秦以來一元論的哲學觀點,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生命的根源。他在《針灸甲乙經》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交合,生成萬物,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是生生之機,氣所賦予的是物質基礎,兩相結合,萬物才有生化之機。自然界萬物萬象正是由於所受氣不同而致。
從四時氣候來說,有春、夏、秋、冬四氣,從自然來說有風、雨、雷、電等氣,氣是天地萬物最原始的物質基礎。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廩氣而成。他在《針灸甲乙經·精神五髒論》中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兩性之精氣結合,產生新的生命,而新生命隨著形體的完備,也相應的具備了精神。“人有五髒化五氣,所生喜、怒、悲、憂、恐”。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完全是隨著物質器官的形成而出現。人死後,形體消亡,精神就不存在了,“精歇形散”(《晉書·皇甫謐傳·篤終論》)正是這個道理。
闡述夢幻的出現
皇甫謐還特別闡述了夢幻的出現,並不是因為精神能脫離形體而獨立活動,隻是或因為某些因素的刺激,或是有些情緒變化沒有消除,或出於生理器官有病等才“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針灸甲乙經》卷六),至於夢有所不同,則是由於刺激的原因不同,或者有病的器官不同,如肝髒有病者,就常夢到忿怒,睡前吃得過飽,就會夢到給別人食物等。準確的表達了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存在決定意識等唯物主義觀點。
辯證法思想
皇甫謐不僅認識到自然界是物質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陰陽兩氣的矛盾中發展變化,促進了萬事萬物的盛衰榮枯和社會曆史的演化和進步。他在《甲乙經五髒變腧》中說:“故陰陽者,萬物之始終,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沉,兼得其真”(《皇甫謐·釋勸論》)。還認為事物矛盾雙方不停地轉變,促成事物的發展和進步。在《釋勸論》中,他進一步闡述陰陽轉化的觀點“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陰陽不斷轉化,同時又互相製約。表達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尊重曆史規律
因此,皇甫謐累詔不仕的原因,主要是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用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看到了社會動蕩和政治旋渦的險惡,正如《晉書·阮籍傳》中所說:“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因此,不願意躋身權貴,踏入仕途,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他認為王朝的更迭和代替,表明社會的進步,而這些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可逆轉的,腐朽和黑暗隻是社會進步中逆轉的浪花,終究會被衝刷的一幹二淨。人的活動必須順時而動,尊重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