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晉聾人神醫皇甫謐(3 / 3)

另,許慎《說文解字》在釋“涇”字時記“涇水出安定涇陽縣西笄頭山,東南入渭”。《說文解字》是我國的第一部辭書,約成書於公元100年。段玉裁在清嘉慶19年間注這部書時說:“今甘肅平涼府廓平涼縣府西南有故涇陽城。漢縣也。頭山,亦作笄頭山,始皇紀作雞頭山,在今平涼府西南四十裏,今涇水出山之涇穀……。”這樣斷定,在公元100年時今平涼就是昔日的涇陽縣。又力的否定了朝那故城在平涼西北的說法。

皇甫謐籍地與遺跡

與皇甫謐籍地之爭的彭陽縣,平涼市西既然已經排除,那麼,靈台縣之說從史料上看可以有立腳之地。靈台縣境內留下的大量的與皇甫謐有關的曆史遺跡為這一說提出了有力證據。朝那鎮有其出生地皇甫灣及朝那古城,中台鎮又有其著書立說的讀書台。特別是讀書台,除靈台明清、民國及當代縣誌明確記載外,曆代文人騷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句,以詠皇甫謐的對曆史對人類的卓越貢獻。

皇甫謐除過而外,靈台更有鐵證如山的證據——皇甫謐墓。關於墓,除明以後的各代靈台縣誌均有記載外,最遠的記載可上朔到成書於公元1085年的《元豐九域誌》,其誌在涇州屬縣靈台縣下記載:“有皇甫土安墓”。可知由來已久,並非近代附會。196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在經過嚴格的考察考證後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保護單位,並探明有活土層,有墓道,知為古墓無疑。至於有人提出其墓為封土台或為紀念性質的墓,純屬沒有根據,不顧事實的無稽之談。

至此,皇甫謐籍地之爭並不能算是塵埃落定,筆者隻是就此問題為大家提供了些可供參考的資料。筆者深知,對麵山是永遠走不完的,願和大家一起共同商榷,取得正確的結論。

寧夏觀點:寧夏網☆華興時報

皇甫謐故裏今何在?□吳忠禮2008年10月13日,我在《新消息報》上以《彭陽皇甫謐與成語“洛陽紙貴”》為題,發表了一篇介紹寧夏籍曆史名人皇甫謐的短文。孰料受到有關方麵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極大興趣和關注。細心的《華興時報》記者樊前鋒還從網上發現到了驚人的相關信息。據載皇甫謐早已被甘肅省靈台縣指認為該縣籍鄉人,並在靈台縣修建了中國皇甫謐紀念館、皇甫謐陵園、公園和紀念亭,建造了皇甫謐雕像,還成立了皇甫謐文化交流協會,正在醞釀籌建國內外皇甫謐基金會和皇甫謐(針灸)國際大學,總投資預計約5.7億元人民幣,估計四五年後就可以有所回報。我不對上述信息進行評論,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說明,甘肅省和靈台縣的領導和文化界同誌們對於弘揚本地區的曆史文化是十分重視的,對人文資源潛在價值的認識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開放中,他們才能千方百計利用當地的曆史人文資源,大打“旅遊牌”,大搞“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活動,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這種思路和戰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學習的。

名人效應

對於皇甫謐這樣重量級的曆史文化名人,我們寧夏理應把文章做在前,做得更大。我於上世紀80年代前期就研究過皇甫謐此人,大約在1993年還給當時自治區黨委有關部門的領導和自治區計委的領導介紹過情況,還當麵向區計委主要負責人建議,應當由自治區立項在彭陽縣古城鄉的古城遺址基礎上,建造皇甫謐紀念館,事後又給這位領導整理一份皇甫謐的簡要材料,供他參酌,可能是人事變動等原因,最終沒有下文。

現在,寧夏的彭陽縣和甘肅的靈台縣都把皇甫謐視為鄉賢人物,這應該是件好事,說明大家念祖思賢,不忘曆史。當然,曆史人物有可能足跡多地,或後人遷徙、分居於多處,但是,他的故裏隻能有一處。就如同華人文始祖伏羲(太昊)生於古成紀———甘肅天水———故裏,建國並病故於陳———河南淮陽,兩地人民都稱他是名人,又都建祠廟紀念,是一個道理。所以江總書記同誌曾為天水市伏羲廟題詞“羲皇故裏”,而**同誌也曾給淮陽太昊陵題詞,稱此地是“羲皇故都”,兩地都有曆史淵源,並不矛盾。甚至在伏羲率領部落族眾東遷的進程中,駐足地也都紛紛興建紀念物,但它並不能改變羲皇故裏在天水的事實。

那麼,皇甫謐的故裏在哪裏呢?據正史記載,皇甫謐家族是西北名門,先祖皇甫謐曾任漢度廖將軍,皇甫謐兒子名叫皇甫旗,曾任扶風都尉。他有兩個兒子,長子皇甫節曾任雁門太守,次子皇甫規曆任大司農、尚書、弘農太守、護羌校尉,封壽成亭侯,《後漢書》有《皇甫規傳》,稱他是“安定朝那人也。”皇甫謐是皇甫節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孫,生於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生活在三國和兩晉年間。由於家道中落,自幼清貧,大器晚成,一生多病,隱居不仕,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書》有《皇甫謐傳》,也稱他是“安定朝那人”。無疑,皇甫家族故裏在漢晉時代的安定郡朝那縣是可以肯定的。安定郡和朝那縣在何處呢?據《漢書·地理誌》記載:安定郡是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原北地郡析出設置的新郡,上隸涼州刺史部,下轄21縣,朝那為其屬縣之一。漢誌又載,縣境內“有湫淵祠”。再根據《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誌》的記載綜合分析,安定郡的治所當在高平城(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今寧夏同心縣以南的寧夏固原市大部,還包括今甘肅省靖遠縣、會寧縣和平涼市所屬各縣,均是該郡的管轄範圍。可是,轄地中的朝那縣地屬今又何所指呢?經查《史記·孝文本紀》有這樣一段記錄:“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邙。”可知朝那塞應是秦長城一處關隘,因位於朝那城,故名為朝那塞。反之也證明朝那城應地踞長城朝那塞之內側近處。或者朝那城就是在朝那塞。而秦長城的位置與走向也十分清楚,從甘肅入寧夏固原市境內,從市北郊走向彭陽縣古城鄉,再向東延伸進入今陝北,直抵黃河西岸。正好現在彭陽縣境內靠近秦長城的一個鄉叫古城鄉。古城者,說明它年代久遠,故名。而且位於該鄉境內靠近長城內側(南側)又有一座古城遺址,仍較為完整保存下來。1979年,曾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隊出土西漢初年銅鼎一尊,鼎上清晰鑄有“朝那”等銘文,已被考古界定名為“朝那鼎”。後來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遺址發掘發現文化層深達4米,下層為漢代磚瓦的堆積層。這是古城即漢朝那縣城址的考古印證和實物佐證。所以1984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係教授王樹林到古城實地考察後,他結合史料記載與考古實證,確認今彭陽縣古城鄉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代安定郡朝那縣城的故址,這一結論早被我國史學界所公認。所以,無論是《辭海》、《中國曆史地名辭典》、《中國曆史名人辭典》等大型權威工具書,都一致肯定漢朝那縣治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我國曆史地理權威學者、複旦大學教授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秦·西漢·東漢分冊)也將朝那城址標在今固原市原州區和彭陽縣之間的地方。

古史和地方誌對於朝那古城位置的記載,在大致的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縣圖誌》記:“百泉縣,西至州九十裏,本漢朝那縣地,故城在今縣理西四十五裏。”這裏所說百泉縣即今彭陽縣;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區;故城即今彭陽古城鄉之古城遺址。百泉(彭陽)至原州(固原)九十裏,之間半程的四十五裏處即朝那“故城”,與今裏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經注》也記:“朝那故城在今平涼縣西北與固原州西南接壤地也。”(清)《通鑒》胡三省注:“漢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稱花石川。新中國編修的史書和新方誌,如《寧夏通史》、《西海固史》和《固原地區誌》、《固原縣誌》、《彭陽縣誌》等,均一致認為今彭陽縣古城鄉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朝那縣治所在,它的管轄範圍應包括今彭陽縣全境和周邊鄰縣的一部分地區。

考證朝那地屬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即“湫淵”。因為《漢書·地理誌》中說到朝那縣境內“又有湫淵祠”。湫淵,大湖也。早在秦漢時代就被列為國家級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單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專供祭祀的祠廟,因湖名曰“湫淵祠”。《史記·封禪書》中早有記載:“湫淵,祠朝那。”後來各種史誌均稱之為“朝那湫”。從以上史料不難看出,朝那縣境內有湫淵和湫淵祠。祠廟是人工建築,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麵貌是難以滅跡的。作為大湖,其變化無非是水麵積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現在朝那縣治所已經考證清楚,今彭陽縣古城鄉境內古城遺址即是。而在它的周圍有一個名叫湫淵的大湖嗎?(明)《嘉靖固原州誌·古跡》記:“東海,在州東南四十裏”“東岸有廟”,“即古朝那湫。”在同一誌書中又收錄學政李誠撰寫的《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記文一篇。文章開篇就寫道:“開城州東北距三十五裏,有湫曰朝那,有山環焉。”“春秋時秦人詛楚之文,投是湫也。漢唐載在祀典”。不僅固原本地方誌如是記載。再考之北魏《水經注》也記有“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六裏湫淵,淵在四山中”。唐之《據地誌》亦載:“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縣東南二十裏。”還有清《平涼府誌》指朝那湫即固原:“東南四十裏”曰“東海子”。古人對朝那湫的記載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裏程還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東約三四十裏和今彭陽以西約五六十裏之間的地方。對此,固原市地方誌辦公室老主任王渾和彭陽縣地方誌辦公室高萬偉兩同誌都有專文論證,確認“彭陽縣古城鄉西”,的“東海子”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在彭陽縣的“東海子水庫”。高萬偉同誌曾兩次實地考察,一次空中鳥瞰觀察,發現水庫正如《水經注》所描述的“淵在四山中”,“如今還湫波漣漪”,而且在修水庫時,還挖出距今數千年的古木,並在古岸邊發現大量漢代大板瓦和漢以後的藍琉璃瓦片,這不正是古湫淵祠的遺址嗎?

從朝那縣古城遺址與秋淵遺址的互證,再從考古發掘實物的印證,結合對正史、古文獻和地方誌書等有關資料的綜合分析以及當代學術界集體攻關所形成的各種權威性大型辭書、工具書中一致的公認,古朝那縣治就是今彭陽縣境內的古城遺址是無可置疑的了。而《後漢書》、《晉書》等正史都明確記載皇甫謐和他以上的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皇甫家故裏在古朝那縣還有必要爭論嗎?

可是,這麼重要的一位曆史名人的曆史和故裏為什麼會被後人搞得如此紛亂呢?按我的分析,根源可能出現在顧祖禹老夫子的身上。顧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曆史地理學大家,他於清初完成的《讀史方輿記要》區著,是我國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名著。但是他生於江蘇,身在內地,沒有深入到邊地考察,對於記錄邊遠地方出現一些差錯是可以理解的,隻是“白玉微瑕”了。曆史上各種史書都記錄朝那在安定郡、原州、固原的東南,他卻筆誤為在“平涼府東南”,這樣就把坐標南移了,隨之“東南”方位也就整體向東南移位,而另有所指了,於是朝那就從彭陽縣向南,從固原市向更東南錯位了。另一個原因就是皇甫族姓是個大家族,後人離開故裏,分居於各地是非常正常的事,遷移,分居後,為了紀念祖先,表達思鄉的情結,在新居地,建祠、修祖墳、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鄉故裏的老名子,這是曆史上常有的現象,在地名學上稱之為“同源地名的播遷”。如寧夏的富平縣遷到了陝西,而陝西的銀川(銀州)又移到了寧夏。就連三皇五帝、華夏初祖的炎帝陵不也是在幾省內多處出現嗎?更何況布衣皇甫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