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搖曳,蛙聲蟬鳴,錦繡被中,我和嬋子靜靜依偎。
時至六月,曹操以恢宏戰功在許昌為所欲為,奏罷三公之職務,於二百年後重設丞相職務。
丞相,自先秦以來一直是天下百官中最尊貴的一種,但凡為丞相者,有典領百官,首輔皇帝的職責,賢明如先秦之李斯,開漢之蕭何,早已為丞相這個職務定下了極高的標準,非功高蓋世著不能為相。先漢武帝權威日隆,在位丞相日漸衰微,相權有所削弱,先漢成帝朝,分丞相、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至此建立三公製,先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相權從極盛轉為極衰,甚至連名字都不能保全。
本朝以來,司徒司空太尉三公製一直沿用至今,初時太尉權勢最重,後來內侍外戚分權,三公逐漸成為一種身份象征,不一定擁有實權,像我本家那位前輩趙溫,貴為司徒,放在先漢,那就是國家治權第一人,可實際上許昌的權柄在侍中守尚書令荀彧手中,同為三公的司空曹操,早已成為了比皇帝權力還大的中原霸主。
趙溫對豫州軍一直以來都比較溫和,有時候也暗通款曲,或許正因為如此,年初曹操已經找借口奏免了他,那借口相當之可笑,居然說他舉薦曹丕為孝廉不是因為曹丕有德才而是要拍曹操馬屁。我承認趙溫此舉確實是想討好曹操,可曹操擺出如此一副大義淩然的樣子,其實就是要鏟除異己,隻看曹丕近幾年來在鄴城風光一片,就知道曹操為培養他不遺餘力,說什麼不副所舉,當真好厚的臉皮。
太尉楊彪,在董卓作亂時曾力阻西遷長安,差點為董卓所殺,董卓死後複起為太尉,建安二年袁術在淮南稱尊,因為姻親關係又被曹操誣陷,差點下獄冤死,當時為許令的滿寵將其嚴刑拷打,斯文掃地,後來朝野群情激奮,楊彪死裏逃生,從此後閉門謝客,不敢再問官場是非。
當然三公之中也有強勢人物,且不說自建安以來一直擔任司空的曹操,同樣是擔任司徒,初平年間的王允在董卓死後一度權傾朝野,可惜後來西涼軍反撲,關中一片狼藉。
曹操的父親曹嵩曾以億錢賄買太尉之職,那是桓靈朝最混亂的年代,一切道德文章都在黨錮的傾軋中被顛覆了,在升鬥小民看來,這完全就是一場笑話,但有心之人總是能從中找到厲害關係,不少人都以為,曹操之所以後來能夠風生水起,與曹嵩瘋狂斂財瘋狂上位不無關係,如果沒有如此強硬的後台,在黃巾之亂後的日子裏曹操不見得會有如許軍功,比如劉備,同樣在討伐黃巾的過程中舍生忘死,結果最後隻做了個縣丞。
日後曹操舉義兵討董卓,也是依靠他父親的龐大家財以及曹氏幾代人積聚的廣大人脈,諸夏侯曹並非親兄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哪一個背後不是有龐大的家族做支撐,哪個不是本身就人脈廣布。
董卓禍亂以來,天下趁勢而起的英雄豪傑多如牛毛,但審視其本末,大多都是那些根基深厚的人跑在了前頭,比如曹操,又比如袁氏兄弟,比如劉表,比如江東孫氏父子,他們龐大的家族資源和人望資源使得他們即便在一時一地的爭奪中失利,但總有機會再次崛起。
曹操在初平年間幾度瀕臨絕境,每次都有諸夏侯曹調動家族力量使其迅速恢複。孫堅在與劉表的爭奪中戰死,但是其舊部親族輔佐他兒子孫策轉戰江東,很快也重振了聲望。
為什麼劉備跌經起伏至今還隻能寄居荊州,就是因為他沒有根基,他的根基在幽州範陽郡涿縣樓桑村,幾間破茅屋,一顆老桑樹,親朋故舊大多貧瘠,偶爾有個大戶人家,也頂多在一鄉一縣有些名望。
漢皇子孫?當然是的,但漢景帝以來三四百年,因種種原因沒落於民間的皇親早已數不勝數,誰顧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