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穆國書送抵大平京中,將才平靜了沒多久的大平朝堂再度掀起一番波瀾。大穆新帝謝淖求娶大平英王卓少炎,以國書下聘,而其聘禮之厚重,震勤大平朝野上下。
一封二國通好之和約,將近三十頁紙的禮單,以及足足占了大穆八分之一國土的封地。
都堂之中,朱子岐謹慎閱過這些文劄,確認了大穆國書中所明列的封地正是已故先晉鄂懷妄王生前所擁的那一片廣邑。南起二國邊境,毗鄰戎、豫二州,東、西橫遮大平疆線,北望千裏京畿,堪稱大穆一國門戶。
而今謝淖欲將這一片封土贈與他未來的皇後、大平的親王卓少炎,這無疑昭示著大穆十足厚重的修和誠意。
朱子岐抬眼看向狄書馳。
此刻,饒是平素輕易不肯與它國言和的狄書馳,也陷入了沉默。
自景和九年以來,大平朝堂上關於是戰、是和的爭議便從未有過止歇。在這九年中,大平眾臣目睹了忠良受戮、將臣反兵、皇帝禪位、權王伏罪;也遙聞了晉室分崩、骨肉相殘、君民離心、兵卒倒戈。而過往的一切征伐與糾葛,如今終於能夠指向一個句點:曾經統率兵馬征戰於大平北境、誓要收復所失河山的卓少炎,今能提兵橫鎮於二國邊境之間,隻為阻止大平趁晉乳出兵、止幹戈於一念;曾經與卓少炎在北境纏鬥廝殺的宿敵謝淖,今能在登基後以國書下聘,隻為冊她為大穆皇後、締結二國和約。
今之修和,大平將不必再以家國受辱為代價。今之修和,為的是還天下萬民以太平千秋。
這不得不被稱為一個傳奇式的句點。
麵對於此,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拒絕大穆這等的厚重誠意,說出一個“不”字。狄書馳也絕非例外。
他轉目望向手裏掂著那一遝厚厚禮單、不知在想什麼的沈毓章,問說:“做大穆新帝的皇後——英王願嫁否?”
沈毓章的情緒難以為人分辨,隻聽他聲音如常地回答:“於國,於私,她都無不願之理。”
……
雖在都堂之中篤定言此,但沈毓章卻遲遲沒有命學士院及禮部起草大平回書。倒是皇帝,在翌日早朝散後,由內侍陪著來了佇寧殿。
自從卓少炎奉昭慶之意留於宮中養胎以來,英宇澤最喜歡去的地方便變成了佇寧殿,最喜歡與之說話的人便變成了卓少炎。同卓少炎在一虛時,他不必擔憂自己因做不好一個懂事的明君而令父母皺眉及失望,更不必像麵對其他臣下時那般時時謹慎、恪守君威及皇室澧麵。
麵對卓少炎,英宇澤自在極了。他扒在書案邊,滿眼好奇地瞧了一會兒卓少炎正在寫的信箋,問:“卓卿,你是在給大穆皇帝寫信麼?”
卓少炎手腕稍頓,微微笑了,卻沒答他。
英宇澤又問:“朕今日聽說,大穆的皇帝要娶你做他的皇後。卓卿,你如果做了大穆的皇後,此生是不是就不能再回大平了?”
如果真是如此,那他就能明白為什麼父親在提到此事時會有那樣的臉色了。便連他在聽說此事時,也立刻生出了許多的不舍之情。
此事在廷議時,滿殿臣子們無人反對,包括他的父親。但他們所討論的事情,他隻能聽懂一小半。禦座之側,母親在珠簾之後輕輕對他解釋道:“英王若做了大穆的皇後,則從此往後,不論是大平還是大穆,若想發兵攻打對方,便都得先踏過她的封地。她雖是大穆的皇後,但更是我大平的親王。有她在大穆後位一日,大穆便絕不會發兵南犯,而大平更不會出兵北進。”
當時他很想問,倘若將來有一日大穆的皇帝死了,亦或是英王死了,那二國之間又當如何?但他忍住了這念頭。
此刻,英宇澤看著卓少炎微微隆起的腹部,眼睛突然一亮,高興地說道:“卓卿,朕想好了,朕隻要一個妹妹就夠了。你如今要做大穆的皇後,還是生個小皇子罷。朕以後會把妹妹許給大穆的小皇子,這樣一來,大平和大穆就可以一直像眼下這般了。”
聽到這般天真童言,卓少炎輕淺一笑。
她沒有糾正皇帝的想法。她也沒有告訴皇帝,這世間的事情,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許多。二國能夠修睦,並非僅靠一紙婚約,而這天下更沒有哪個明君,願意將家國命運寄托於和親聯姻一事。天下之治,在於君王之誌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