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威恍然:原來楊凝式是想離間河北三鎮。他便微笑不言,張希崇自然也不會中計。
可周式卻沒他二人沉著,心想三鎮言歸於好,還沒有什麼實際利益到手,怎麼能替別人還債?可又不能說不還,於是道:“張大人,咱們聯名上道疏,向朝廷稟報此事,公道自在人心,朝野物議,必有正論!”
楊凝式笑道:“周大人這就說錯了。你們可以上疏,梁王也可以上疏,楊某也可以請家父上疏,到底誰說話更有分量,不言自明。”
楊凝式的家世原先並不如何顯赫,祖上多是微官小吏,但自楊凝式的曾祖以來,楊家便連出兩個宰相,楊凝式之父楊涉也是台閣重臣,久經沉浮,在朝頗具影響。朝中有人好辦事,楊凝式能在梁王府任典簽,執掌表啟書疏,宣使教令,多少也是因父親的關係。
相比之下,河北三鎮在朝中的影響力實在可憐,不要說比梁王,單隻梁王座下一個楊凝式,河北三鎮加在一起也比擬不了。這也是梁王派楊凝式來參加合議的原因之一。
周式無言以對。楊凝式順竿爬上,道:“我這裏還有一個提議,是給河北三鎮全體的。諸位知道,梁王曾向皇上提出遷都,這是利在當世,功在千秋的好事,希望河北三鎮能夠一同上疏,附議此事。”
周式心思飛轉,當初梁王提出遷都,河北三鎮在私下裏也是讚同的,畢竟國都從長安遷到洛陽,整個朝局就要東移,雖然洛陽在梁王的管轄之內,最大的獲益者莫過於梁王,但河北三鎮也可以從中嚐到甜頭。就拿眼前的事來說,國都在長安,梁王可以從洛陽嘉義倉調糧,可以影響長安的議論話語,河北三鎮卻是鞭長莫及。若是遷都成功,以河北三鎮的軍力,對朝局的影響力便也隨之大幅提升。
周式眼珠一轉,說道:“羅節度、張大人,這個提議我以為還是合理的。”
張希崇素以清流自居,大是大非麵前從來不肯含糊,一聽周氏這樣說,登時大怒,喝道:“合哪家子的理?國都定國本,殷商之興也勃焉,之亡也忽焉,屢屢遷都,莫非征兆?殷鑒不遠,梁王為了一己之私,一意孤行欲要遷都,莫非國禍歟?方今中原板蕩,國祚輕頹,一旦遷都勢必雪上加霜。羅節度,周大人,我等身為大唐官員,怎能不分黑白,附和這等亂國之議?”
楊凝式見張希崇一點情麵不留,便冷言道:“殷商失道而亡,和遷不遷都有何關聯?張大人多慮了吧?”
張希崇怒極反笑,道:“那就不說殷商。餘嚐聞,漢末之時宦官跋扈,奸臣董卓以平閹黨為名入京,後由洛陽遷都長安,結果動搖漢祚,使諸侯分鼎,逐鹿中原,將大漢朝亡於亂世。我記得梁王提議遷都時,有一個理由就是懲治宦黨、肅清君側。楊大人,梁王學董卓未免學得太明目張膽了吧!”
楊凝式喝道:“張大人慎言!梁王貴為親王,蒙先帝賜名,耿耿忠義可昭日月,豈是董卓之流可比!”
張希崇拍案而起,破口罵道:“楊景度!令曾祖楊收就是靠著依附閹黨起家,你有什麼資格談論忠義!”
楊家之所以在楊凝式的曾祖那一代崛起,正是因為依附神策軍中尉太監,這個家門汙點,一直被楊凝式引為一恥。現在被張希崇當麵揭短,楊凝式自然怒不可遏,霍然起身,指著張希崇連說了幾個“你”字,但一想人家說得確是實情,自己實在無從辯駁,這個“你”之後便沒有下文。
一旁的許錯暗叫不妙,本來形勢大好,楊凝式提出遷都的事也合乎時機,他便一直沒有說話,專注思索如何對付羅紹威。沒想到張希崇如此辣手,突然刺向楊凝式的軟肋,昨天他已昏過一次,再挨這一下,不死恐怕也要吐一口血。
果不其然,楊凝式腹種一團怒火無處發泄,怒極攻心,隻覺呼吸一滯,噗的嘔出一口血來。
羞恥之心,人之破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