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韓信玄孫,劍指狼居胥,逼近單於庭!(求訂閱)
元鳳七年十月三十,烏員附近一處背風的山坳內,軍帳鱗立,鼓角爭鳴。
烏元位於弓廬水上遊,距離狼居胥山已經大約百裏,距離幾十年前的單於庭也不過二百裏。
幾十年前,能率兵抵達此處,封侯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霍衛之後,單於庭數次北遷,所以此地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前將軍韓增所率領的三萬漢軍已經在此駐紮十餘天了。
到了這個季節,漠北雖然還沒下雪,但是卻比長安要冷許多,已經到了滴水成冰、天寒地坼的地步了。
這幾日其實還算好,雖然是陰天,但是還不算太冷。
十五日之前,韓增率部來到烏員的路途上,迎麵遭遇了一場寒潮。
當日,方圓數百裏之內,氣溫驟降:三四日的時間裏,就凍傷數百騎士,凍斃上百戰馬。
在漠北的茫茫戈壁、沙漠和草原上,漢軍要提防的敵人可不隻是匈奴人,還有這變化多端的天氣。
而且,後者更為可怕。
在這無遮無攔的戈壁和草原上,寒流和大風肆虐的時候,人畜根本就無處可躲。
隻有久居此處的匈奴人和經驗豐富的邊郡老卒,才有可能找到避風的山穀和山坳。
現在還好,十月還沒有結束,雖然已經很冷了,但是隻要供給足夠,咬一咬牙還能扛得過去。
從十月初六出塞至今,一共過去了二十四天,韓增率兵出塞一千三百裏,才抵達了烏員。
烏員,這個地名來自於匈奴語。
韓增並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或者說住在這裏的匈奴人恐怕也說不清楚這個詞到底代表什麼。
那些充當向導的邊郡斥候告訴韓增,烏員可能是指這座馬蹄形的山坳,也可能指一種草原上黃色的小花。
不管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率領這支軍隊的韓增都沒有心思去琢磨了。
原因很簡單,出塞二十幾天,這幾萬人竟然沒有碰到任何一支像樣的匈奴隊伍。
……
此刻,韓增正在中軍大帳裏來回踱步。
中軍大帳雖然還算寬敞,但是陳設卻極非常簡單。
靠裏的位置,是一張簡陋的睡榻、掛在懸架上的甲胄、長槍和環首刀等物。
靠外的位置,是十幾張坐榻和幾案,案上隻有一些常用的筆墨紙硯。
而在大帳中間的位置,則懸掛著一幅三尺見方的帛製輿圖。
上麵標著大漢北部邊郡各城池的位置、漠南漠北重要的山川、河流、湖泊的走勢和匈奴人經常放牧停留的地點。
在這張輿圖上,有幾個標記最為顯眼:受降城、胭脂山、狼居胥山、單於庭等都能在上麵找到相應的位置。
韓增手中拿著一個胡餅,麵色凝重地走到了這幅輿圖前。
他皺著眉頭,一邊食餅一邊看著這幅上了年頭的輿圖,似乎想要從中找到匈奴人的蹤跡。
但是,直到手中那個又幹又硬的餅都被他吃完了,他仍然沒有一絲一毫的頭緒。
這幅輿圖去年重新修訂過,很多沙丘、綠洲、河流和草場的位置重新標注過,所以絕對不會出錯的。
但是,在漠北行軍打仗,光有輿圖是不夠的。
在這茫茫的荒漠草原上,想要尋找到匈奴人,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不隻要有準確的輿圖。
還要有經驗豐富的斥候,要有將帥敏銳果斷的嗅覺,還要有上天賜予的一點點運氣。
顯然這一次出征,韓增缺了些運氣。
出塞一千多裏,毫無所獲。
這三萬人路過的地方異常安靜和幹淨,那些散發著羊膻味的匈奴人似乎一夜之間全消失了。
韓增每次到了屯兵的地方,都會立刻向四周派出大量的斥候,搜尋匈奴人的蹤跡,可是至今仍然一無所獲。
就拿烏員來說,這附近有水源,有避風的山坳,有幾處適合放牧過冬的草場,是匈奴人過冬的好去處。
韓增聽那些常年在邊郡打熬的斥候們說,往年到了這個時間,這附近的幾片操場簡直是牛羊滿山。
但是,韓增所部在這裏已經停留了整整十餘天。
在這十餘天的時間裏,他每日都要向四麵八方派出數百名斥候,可是沒有一個帶回來大股匈奴人的消息。
而從蛛絲馬跡看來,大約在一個月之前,也就是幾路大軍從長安城拔營的時候,這裏的匈奴人就已經離開了。
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匈奴人以遊牧為生,其中要麵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過冬的問題。
每年的十月和十一月,隨著漠北的氣溫開始降低,為了躲避隨時可能到來的寒潮,匈奴人會開始向南遷徙。
他們會趁機劫掠侵襲大漢的邊郡,而漢軍也會抓住匈奴人南下的機會伺機發起進攻。
所以,大漢用兵的時間往往都定在秋末冬初。
這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互有勝負,就看誰能給對方一擊斃命。
雙方都知道危險重重,但是誰都不會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