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上封事製度就是為了杜絕奏書內容走漏,朝堂大事被人私窺的情況的。
首先,所有官員的奏書必須自己寫,不可假於他人之手,同時廢除副本,隻留正本。
其次,奏書寫好之後,要用絲袋和印泥火漆嚴格密封,到達內閣之前任何人不得私拆,內閣拆閱時須有五位學士在場。
最後,奏書送達未央宮北門下的公車司馬室後,直接送至內閣,無關人員不可觸碰,否則殺無赦。
有了這上封事製度,不管是百姓舉劾官員,還是下官彈劾上官,保密性都強了許多,更能起到官民相互監察的作用。
……
一眾朝臣拿到書之後,那前殿上“嗡嗡”的議論之聲逐漸就平息了下來,隻留下了“嘩啦嘩啦”的翻書聲。
百官們一個個都低著頭,循著目錄,在《衙署會要》上尋找自己的官衙和自己的官職。
隻有確定自己的官職沒有被裁撤之後,他們才如釋重負地露出了的笑意。
隻要自己的官職和品秩還在,那一個月幾十斛的錢糧還可以接著領,在朝堂上就還有一席之地。
那天子的變法新政,似乎也不算太糟糕,至少沒有讓他們丟官去職。
相比於受影響較小的外朝官,七個內閣大學士的臉色卻有一些凝重。
他們細細地看著《衙署會要》與內閣製和上封事製相關的內容,越來越清晰地明白天子的意圖了。
今日,天子驟然對朝堂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變法,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在打壓相權的同時擴大君權。
而借由這朝堂上的變法新政,他們也越發地明白天子此舉更深遠的目的。
看來,天子以後的變法新政動靜一定驚天動地,也許真的會如同那鞭炮一樣剛猛暴烈。
否則,天子也不可能如此大刀闊斧地從朝堂中樞開始變法。
先變這朝堂的格局,將朝政掌握在手中,就是為了日後讓其他的變法新政更順利。
想通了這一個關節,這七個新晉的內閣大學士的表情就各有不同了。
魏相是期待。
韓增和趙充國是淡漠。
張安世、丙吉、韋賢和劉德則是擔憂和迷茫。
……
約莫過了一刻鍾之後,這前殿裏的翻書聲才逐漸停歇了下來。
朝臣們將草草翻看過的《衙署會要》放回了麵前的案上,而後齊刷刷地看向了玉階之上的天子。
這時,厚重低沉的報時鍾聲從遠處傳入了殿內,沒想到這兩個時辰的時間這麼快就過去了。
這兩個時辰恐怕是這幾十年來最重要的兩個時辰,大漢朝堂上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賀背手而立,聽著那鍾聲,有些愣神。
當鍾聲的餘音徹底停歇之後,他才轉而看向了玉階之下的朝臣,準備對今日的變法新政來一番總結。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沒想到兩個時辰竟然就這樣過去了,朕渾然不覺。”
“諸位愛卿,朕在年前就說過,要變法行新政,那時恐怕還有愛卿認為朕是一時興起……”
“那麼到了此時此刻,這前殿之中,恐怕沒有人再懷疑朕的決心了吧?”
一次大朝議就引發了這樣大的變化,哪個人如果還敢懷疑天子的決心的話,恐怕在朝堂上活不過三日。
“如果把大漢比作一個人,那麼天下郡國就是四肢,三輔就是赤心,內閣及九卿兩府就是那一抹精魄。”
“唯有這一抹精魄清明通透了,那這赤心才能跳動,四肢方可靈活自如地行止,這人才可以健步如飛。”
“接下來這一個個月,朕希望諸公能按這《衙署會要》來行事,盡快讓政事順暢地運轉起來,不至氣血凝滯。”
“諸公可願意替朕分憂?”
稍稍遲疑之後,在那七個內閣學士的帶領之下,所有朝臣從榻上站了出來。
“臣等定當為大漢的社稷盡綿薄之力,絕不負陛下聖恩!”說完之後,他們再次齊刷刷地拜了下去。
群臣們下拜的動作非常整齊,甚至連彎腰的弧度都沒有區別,看起來非常地恭順謙卑。
但是,剛剛在上的劉賀卻突然冷笑了一下,這抹冷笑非常殘酷,猶如年前的寒風一樣冷峻。
可惜,下拜的朝臣沒有機會看到這一幕。
“不遵《府衙會要》行事者,或陽奉陰違者,官民皆可上書彈劾……”
“受彈劾者由禦史大夫府、廷尉寺、光祿勳三衙會審,罪重者可判梟首、族滅之刑。”
“臣等不敢。”
於是,在這大朝議上,大漢帝國長安朝堂上的變法新政在形式上完成了。
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不知要多少人血來潤滑,這新製度才能順利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