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朕將建千座學校,教十萬讀書人(3 / 3)

幾位老臣都沉默了,跟著天子推行這新政,搞不好是要一起留下罵名的。

但是,天子對他們皆有知遇之恩,更是讓他們看到一種欣欣向榮的希望。

“老臣願意赴湯蹈火,輔佐陛下將此新政推行下去。”王式率先表態道。

“老臣亦如此。”

“老臣亦如此!”

三個老臣再次頓首,向天子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劉賀連連點頭答道,售賣了那麼長時間的人心,總算是收獲的時候了。

……

庠學製和科舉製——都與人才這件大事緊密相關。

首先就是這庠學製,可以為劉賀和大漢培養出合適的人才。

如今的大漢帝國已經擁有了相對完整的教育體係——分為官學和私學。

私學姑且不論,官學才是劉賀要改革的主要問題

中央朝堂管轄的太學、郡國管轄的郡國學,各縣管轄的校,各鄉管轄的庠,各村管轄的序。

太學設有博士官若幹,郡國學、縣校、鄉庠和村序設有經師一人。

從大到小,從上到下,構成了一個之上而下的體係。

單是從紙麵上的結構來看,並沒有太多的問題:層層推進,結構分明,並無缺漏。

甚至不需要過多地改革與變動。

但是,這一套體係卻從未得到具體的落實。

地方官學的興辦取決於郡國官員的意願,並不強製。

所以要麼壓根沒有辦起來,就算辦起來了也極少能維持長久的,最後常常淪為虛名。

所以,劉賀的新政打算從兩個方麵入手。

這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辦學規模的問題。

現在,長安的太學有太學令一人,博士官五六人,博士弟子三百人。

這人數看起來不算少,但實際上卻遠遠不夠。

至於地方郡國各層級的學校,那學生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這種情況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私學興盛,大大地擠占了官學的生存空間。

二是沒有書籍,製作竹簡和命人抄書所費頗多。

但是,在劉賀的麵前,這兩個原因都不會成為絆腳石。

私學興盛,那就不利於劉賀統一人心,所以更要打壓私學,興建官學。

沒有書籍,劉賀帶來了印刷術和造紙術,可以讓書籍的價格飛速下降。

最重要的是,作為掌握朝權的天子,劉賀有做成此事的決心。

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具備,離成功自然不遠。

在一人獨治的製度之下,作為大漢的最高統治者的劉賀有心要擴大讀書人的群體,那就成功了一半。

另外,印刷術和造紙術是劉賀手中的兩件武器。

經過半年擴大產能和工藝提升,宣紙的產量和書籍的印數已經可以讓“知識”向更底層推進下去了。

同時,為了讓地方官員重視此事,學校的數量和生員的數量將會納入到他們的每年的上計考核之中。

一件事情,隻要與自己的仕途掛鉤,地方才會熱心地去做這件事情。

“郡國有學,縣縣有校,學校有生”這就是劉賀的目標。

“大漢有一百零三個郡國和一千三百多個縣……合起來就有一千五百個學校。”

“陛下,這麼多的學校,每個學校到底要收到多少人?”

辦學之事一直是太常的該管之事,蘇武一邊擦著腦門子上的汗一邊試探地問道。

此時的大漢約莫有五千多萬人,到了西漢末年,人口相差不多,那個時候,光是太學生就有一萬人。

這意味著,在大漢的天下,堆積著大量有讀書識字需求的百姓,之事囿於條件沒有被釋放出來而已。

“朕在《庠學會要》中寫了,三年之內,太學博士弟子一千,各郡學生員最少三百,各縣校生員最少五十。”

蘇武幾個人聽完之後,都沒有做聲,而是飛快地在心中算了一筆賬。

最終得出來的結果,讓他們難以置信而又激動不已!

三年之後,大漢要多出十萬官學生啊,這是亙古未有的壯舉。

緊接著,他們立刻又想起了《庠學會要》裏其他的一些內容,更是覺得有些窒息。

求個全訂支持,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