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侯,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了。
安排五個軍侯,這仍然是一件小事,劉賀終於是要說到大事了。
這大事自然是第三輪新政——漢軍改製。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得找好一個切入點。
劉賀思索了片刻,又拿起了桌上的捷報,反複看了許久之後,終於放了回去。
“諸位愛卿,不管是設立水衡錢莊,還是給昌邑郎加官晉爵,這都是小事……”
“朕接下來,朕想要與你們商議一件大事。”劉賀嚴肅而認真地說道。
“陛下垂訓,我等定當竭力。”張安世領頭提到。
“商議此事之前,朕想問各位愛卿,如何看這捷報?”劉賀指了指案上的捷報問道。
劉賀的這個問題,看似在問這捷報如何,實際上是在問“大漢來年該如何應對匈奴”。
孝武皇帝之後,大漢十幾年沒有對匈奴用兵了,西域諸國逐漸落入匈奴人的威懾中。
雖然靠著常惠、傅介子等使節的“膽大妄為”,大漢可以在西域保持存在感,但是也難免讓西域諸國首鼠兩端。
霍光有心重啟對匈奴人的戰事,但不管是現在還是原來的曆史上,最後都是草草收尾,反而是烏孫國取得大勝。
此刻,曆史又走到了拐角。
劉賀接下來要做的決定,將影響大漢和匈奴的走勢,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的走勢。
“趙老將軍,你數次率兵出征漠北,又與羌人數次交鋒,朕想聽一聽你的看法。”
“老臣以為此次大捷與孝武皇帝時的漠北大捷相當,匈奴人實力大損,三五十年不敢犯我大漢疆域。”趙充國道。
“韓卿又如何看待此事呢?”劉賀又轉向問韓增道。
“微臣也認為此次大捷難能可貴,可惜並非漢軍所取。”韓增不無遺憾地說道。
其餘幾個文臣聽到這裏,也都麵露遺憾,而在這遺憾之下還有一絲的羞愧。
堂堂大漢,發兵十幾萬,不僅沒有任何斬獲,還釀成了一場席卷數郡的動亂,實在太難看了。
而身為屬國的烏孫國,卻取得了一場大勝,這讓大漢臉麵上更加難看了。
而且不隻難看那麼簡單,還可能讓烏孫國和西域諸國輕看大漢,進而離心離德,引發新的危機。
這就是大漢和屬國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平衡中——稍有不慎,可能就會發生傾覆。
值得慶幸的是常惠帶著二十個昌邑郎參與到了大捷中,這為大漢挽留住了一絲顏麵。
想到此處,眾人看向天子的眼神再一次變得恭敬起來。
霍光出兵時,天子就數次出言勸阻,但都被霍光駁回了,他們這些臣子也暗笑天子不知兵。
可若沒有這不知兵的天子未雨綢繆,大漢的臉恐怕就要丟到交趾去了。
“諸位愛卿似乎還有話說,不妨直言,內閣值房是暢所欲言的地方。”劉賀說道。
“老臣去年率兵出擊匈奴,未能取得寸功,實在汗顏,對不住天下百姓。”趙充國自責道。
“微臣與趙老將軍有同感,今日看到這捷報,自然更感到無地自容。”韓增也跟著歎氣道。
看得出來,這二人都有一顆要建功立業的心。
雖然他們也確實立下了大功,但卻是平叛之功,不是拓疆之功,總會有遺憾。
“二位將軍不必自責,未能建功,罪責不在你二人,在霍光極其黨羽……”
“若不是霍禹等人私通匈奴,早早就將漢軍出征的方略告訴匈奴人,你們又怎可能無功而返?”
“烏孫國即使再英勇善戰,恐怕也難取得現在的大捷。”
“此事不必再自責了,往事已經過去了,眾卿應該向前看,想想大漢該如何謀劃。”
在劉賀這番情真意切的安撫和勸勉之下,趙充國和韓增再次拜謝,凝重的臉色終於稍稍和緩。
接著,張安世等人也各自說了自己的看法。
“微臣以為,不管大捷是如何所取,匈奴受損乃無可置疑的事實,邊塞安寧,這就是大漢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