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平陵縣耕地的百姓所繳的地租也從三十稅一變成六十稅一。
再次,定居平陵縣之後,每年繳納的口賦和算緡也減到原來的一半。
最後,所有賦稅的減免,將會維持十年不變。
除此之外,所有的宅地全部明碼標價,隻要願意出錢購置者,立刻可以轉籍到平陵縣——當然宅地的價格當然不菲。
所有的這些政策,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促進此處工商業和手工業發展,將其打造成關中地區的貿易中心。
新的詔令下達之後的一個月時間裏,就有五百戶人家願意轉籍到平陵縣,還多是商賈和工匠。
除了宅地要購買之外,耕地會按各戶的人口數量,直接授予。
原籍的田地自行處理則由大司農出錢直接估價贖買,之後再以略低一些的價格,分售給當地無地或者少地之人。
到了這個環節,水衡錢莊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無錢買地的農民可以向水衡錢莊借貸,先買地,後還款。
一進一出,看起來是遷徙到平陵縣的人占到了便宜,但是實際上,卻是朝廷抑製土地兼並的一個辦法。
又或者說,修建陵縣,填充陵縣人口的終極目的,就是抑製土地兼並。
關東各郡國的巨室富戶及豪強大族通過長年累月的巧取豪奪,在原籍囤積了大量的土地。
輕則導致百姓無地可種,重則會引起滔天的民亂。
孝昭皇帝沒有實權,無力抑製土地兼並,霍光身為大族,更不會做此事,才使得關東地區,土地兼並之風越演越烈。
以填充陵邑為借口,用少量的優惠政策,強遷巨室富戶到陵縣來,這就可以逼迫他們出賣原籍的土地給普通的百姓。
使原籍的土地變相地完成了一次再分配。
至於朝廷在陵縣贈給他們的田宅,和原籍的土地比起來,簡直就是九牛一毛,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大漢曆代天子都會修建陵縣,也都會強遷關東郡國的巨室富戶和豪門大族到關中。
這些巨室富戶和豪門大族到了關中之後,又會變成最好的消費者,亦可以進一步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雖然關中地區人口激增也有負麵的影響,但和土地兼並比起來至少不會引起天下大亂,所以仍然要堅定地徙民。
更何況,劉賀已經想好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將漢初遷移到關中的“老人”,再遷到別處去。
開發江南,經營西域,總是要人口的。
人挪活,樹挪死,就是這個道理。
……
原本,劉賀以為自己在陵縣推行了這麼多的優惠政策,關東郡國的巨室富戶和豪門大族自然會來轉籍。
但是他顯然低估了巨室富戶和豪門大族對土地的熱衷。
除了最初那五百戶家訾在三十萬錢以下的“小門小戶”順利轉籍之外,其餘的巨室富戶和豪門大族無動於衷。
最初,劉賀很有耐心,他一邊與新入宮的張安君和蔡文嫣培養感情,另一邊則觀察著關東郡國巨室豪門的動向。
遺憾的是,關東郡國的巨室豪門似乎並不能理解劉賀的這番“良苦用心”,隻在最初有一些躁動,而後就沒有了任何的反應。
劉賀等到了四月中旬,在天氣逐漸熱起來的時候,他終於失去了耐心。
直接給河南郡、河內郡和上黨郡的郡守下了詔令,遷家訾百萬錢以上人家至平陵縣。
河南郡、河內郡和上黨郡就在函穀關以東,人口稠密,土地兼並之風及盛。
家訾百萬錢以上人家有五百多戶,家訾千萬以上的人家也不少。
這還僅僅隻是一個試點,遷完了這三個郡的巨室豪門,還要遷其他郡的巨室豪門。
一時之間,三郡的巨室豪門如喪考妣,聯名向天子上書,希望能夠收回詔令。
他們在長安城也有人脈關係,在一番串聯之下,漸漸就有朝臣向劉賀上書了。
最開始是那十幾個專門負責進言的諫議大夫,接著就是各衙署的左貳官員,最後則是串通一氣的內閣大學士。
從下到上,似乎結成了一張大網。
在這些人的抵製之下,半個月的時間裏,沒有一戶人家遷入平陵縣。
劉賀很生氣,後果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