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易京之春—淡青色的方巾(1 / 2)

序言:此人事跡隻見於《三國附略。誌士輯》此乃第二篇:易京之春。

建安四年春,冰消雪融,柳綠桃紅;春水和天光爭藍,黃鶯與燕子齊飛;趙雲轉過林蔭,轉過長亭;隻見一角晴空下黛色的高樓飛仰挺拔,迎著蒼穹,俯瞰碧波。

這一角樓宇很有種獨步天下主浮沉的氣勢。

可是趙雲卻沒有絲毫的心情觀賞到這點。

這幾月間,警訊迭起;亂世中的戰爭正醞釀著新的高潮。

年初,前幽州從事鮮於輔,潛集州兵,欲為劉虞報仇,燕人閻柔,招誘胡騎,一同攻瓚;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聞風防禦,被輔柔連兵進擊,勢如危卵。

三月,袁紹遣大將曲義,領兵十萬,護送劉虞之子劉和,長驅入幽州境,各地鎮將,惶惶不安,報急文書如雪片般齊聚易京樓中樞。

易京樓由瓚親自督建,費時年餘,設塹十重,就塹築室,內分數層,每層高五六丈,懸梯相連,中層最高,由瓚自居,熔鐵為門,屏除左右;諸層功用非外姓眾將所能知也。

趙雲(字子龍,時任易城治安官)因兄病故,辭歸常山,近日方歸,見此樓極盡輝煌之能事,費錢糧無數,問公孫瓚何故為此。瓚喟然道:“我北驅群胡,南掃黃巾,方謂天下可一麾而盡,哪知海內愈亂,兵革迭興,看來非我能蕩平,不如休兵息民,靜待時變。兵法雲:百樓不攻。

今我設樓櫓數十重,積穀百萬擔,可安食數年,食盡此穀,再作後圖便了。“子龍心中不安,但不知所以然,隻好默然退出。

今日,鄒丹帳下長吏田楷,偽裝難民,一路顛破流離,始到易城,見雲,頓時伏地大哭,道:“子龍將軍!漁陽孤城,三月不見援軍一兵一卒,恐已破矣!何故,何故啊!”雲大驚,詳問其故,原來,三月間,鄒丹數遣急使入易城,請求速援,皆石沉大海。月前,糧盡,鄒丹咬牙決心冒險突圍,不幸被閻柔識破,中伏大敗,回城後,自知無望,囑友田楷道:“今休矣!主公身邊,恐有小人,或進讒言,或阻我書信;即便成功突圍,城池陷落,身為太守,難逃其責;不如與城同亡罷了。隻可惜了全城將士,汝小心回易城,麵見主公,替我等泣血上陳,如若有變,可托付子龍將軍!切記,切記。看來今日一別,來生再會了。”遂通令全城,願降敵者皆不阻之。田楷拜別,含淚而去。

趙雲滿懷疑慮,求見公孫瓚,問其緣由,瓚指著案幾上成堆文書,麵顯慍色道:“諾,諾,諾,我若往救一人,人人都想我救,不肯力戰了!”趙雲心中暗怒,道:“君如此,置眾將與何地!

袁紹兵鋒強勁,我邊境士卒多有羸弱,何以能戰;無有援軍,人心浮動,何以力戰!“

公孫瓚不答,反語左右道:“當今四方虎爭,無一能坐我城下,袁本初雖強,亦奈我何!”

瓚旁謀士關靖點頭稱是:“主公一出,易京不穩,不如堅守待援,可卻紹軍。”瓚因即罷議,遣子續前往盟友張燕處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