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流洶湧(1 / 2)

在張良的斡旋下,劉、項兩個陣營的關係趨於緩和。項羽帶著虞姬在鹹賜城中遊歷,卻撞到了子嬰,狂妄的項羽當眾侮辱子嬰。子嬰決定挑起劉、項的沖突,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實施復國計劃;張良與被他救過一命的項伯在城中相會,意外地與呂公相逢;呂雉突然現身劉邦的軍營,從她的口中,劉邦得知自己能有今日,多虧呂公暗中相助。

1、打感情牌

劉邦寫好了給項羽的親筆信,但派誰去送這封信呢?他想到了張良,因為張良的身份是韓王成派到自己軍中的代表,嚴格來說並不屬於劉邦的陣營,所以身份相對比較超腕。由他來居中斡旋,是最合適的。

這時,劉邦才想起來,這些天都沒有見到張良的影子。張良在做什麼呢?他每天在自己的營帳裏讀書飲酒,無聊的時候就出去轉轉,找人閑聊。當初劉邦派兵把守函穀關的時候,並沒有和張良商量,張良自覺是個外人,既然劉邦沒有征求你的意見,也就不方便插嘴,眼睜睜地看著劉邦走出了這步臭棋,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現在要善後了,劉邦又想到了張良,連忙派人去請。張良氣定神閑地走了進來,仿佛對最近發生的事情毫不知情。劉邦連忙起身相迎,坐定之後,劉邦滿臉笑容地問道:“子房最近在做什麼啊?”

“讀書飲酒,消磨時光而已。”張良慢悠悠地說。

劉邦聽他的語氣,馬上明白張良對自己做決策時將他排除在外有意見,也就不再繞圈子了,開門見山地說:“子房,我想麻煩你到鴻門去一趟,見見項羽。”

“項羽到鴻門了,我怎麼不知道啊?”張良故作詫異地說。

“子房,你就別跟我裝傻了,現在火燒眉毛了,如果不趕快與項羽緩和矛盾,一旦發生沖突,那可就是玉石俱焚啊!”劉邦著急地說。

見劉邦急了,張良也不再跟他兜圈子了,“這個餿主意是誰給您出的?”

劉邦尷尬地說:“鯫生告訴我:‘派兵把守函穀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來,我就可以占據關中大地,做新的秦王了。’這個主意是解生給劉邦出的,‘鯫’是楚地的方言,也就是淺薄愚昧、孤陋寡聞的意思。

“您和項羽曾經並肩作戰,約為兄弟,應該了解他的脾性和為人。既然守不住函穀關,何必去激怒他呢?”張良不客氣地教訓著劉邦。

“是,是,都是我一時糊塗。所以我寫了一封親筆信向他解釋,希望他念在往日的戰友和兄弟之情上,不要計較。現在就麻煩子房代我把信送到鴻門,並在項羽麵前代為斡旋。”

劉邦的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張良無法推辭,同意到項羽營中走一趟。

鴻門,諸侯聯軍軍營。項羽和屬下以及追隨他入關的諸侯們正在議事,在座的有亞父範增、項羽的叔叔項伯、弟弟項莊、大將英布、季布、桓楚、龍且、鍾離昧以及魏王豹、番君吳芮、趙相張耳、燕將臧荼、齊將田都等人。

衛士進來通報,“韓國司徒張良求見大王”。

項羽看了看範增,範增沖他點點頭,項羽道:“請進。”

張良步入大帳,環顧左右,發現諸侯聯軍的首腦人物都在,心中暗喜,有這些人在場,以項羽死要麵子的貴族習氣,不會過於咄咄逼人。他要給諸侯們留下一個心胸寬闊、有容人之量的好印象。

見禮之後,項羽問道:“子房,你來鴻門見我,有什麼事嗎?”

“我是受沛公所托,前來晉見大王。”張良沒有稱呼劉邦的爵位武安侯,因為項羽對楚懷王心懷不滿,稱呼楚懷王賜封的爵號會引起他的不快。當初楚懷王封劉邦為武安侯,項羽為長安侯,目的就是讓前者牽製後者。項羽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張良對這段往事是清楚的,所以火候把握得很好,對劉邦改稱沛公,稱呼項羽為大王。張良當然不會傻到叫出劉邦在自己內部的稱呼——大王,那就等於是向項羽叫板了。

項羽一聽“沛公”兩個字,心裏舒坦多了,暗想:劉老四(劉邦原名劉季,古代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季代表排行第四)你蹦得再歡,也不過是一介草民,充其量不過是沛縣的地頭蛇,豈能與我這樣的名將之後、天下英雄相比?如果我是老虎,你也就是一隻猴子。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沒來關中之前,你以關中王自居,沒人管得了你,現在我入關了,還有你當家做主的份兒嗎?楚懷王那個蠢材竟然想用劉老四來製衡我,真是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