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風》的故事寫完了,但很多人覺得意猶未盡。
有的是因為跟讀了這麼久,已經習慣於每天追一集故事,現在突然一下結束了,感覺生活裏好像少了點什麼一樣,因此意猶未盡,這個“意”,是想看故事的“意”。
但有的則是因為有很多疑問沒得到回答,於是大為不滿,指責作者結尾匆忙,說連“匿名性”(疑為匿名信)是誰寫的都沒告訴讀者呢。這個“意”,是想知道答案的“意”。
等著作者解答所有疑問的讀者,肯定是艾園的新人,那些長期在艾園跟讀的人,老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艾米寫的故事,是現實生活裏的故事,而現實生活當中,總是有很多問題永遠也搞不清楚的,比如《三人行》裏安潔流產掉的那個孩子,到底是誰的;又比如《一路逆風》裏丁乙的HPV,到底是從哪裏傳染上的;當然還有那封匿名信,到底是誰寫的。
我們有些讀者習慣於看那種由作者創作出來的小說,在那樣的小說裏,世界是終極可知的,一切的事情,都有個來龍去脈,而作者就如上帝,知道一切問題的答案。不管作者把你的胃口吊多高,最終都會用某種方法告訴你答案。如果作者不告訴,讀者可以要求作者告訴,甚至要求作者改寫某個人物的命運。
我寫《幾個人的平凡事》的時候,就有人要求我寫寫周寧的心理活勤,我回答說“我不知道他的心理活勤”,於是那人很不高興,說“你連周寧的心理活勤都不知道,那你還寫什麼小說呢?”
《山楂樹之憊》出版之後,也有很多人要求艾米寫寫老三的心理活勤,艾米當然不會寫,因為她不知道老三有什麼心理活勤,頂多隻能參照老三的日記和信件做些解讀。於是有讀者按捺不住了,自己勤手寫起老三的心理活勤來,說老三當時就是這樣這樣想的。
據說人類的特點之一就是排斥“未知”和“不確定”,追求“已知”和“確定”。人類總是在試圖將“未知”變成“已知”,將“不確定”變成“確定”。正是在這樣的追求之中,人類不斷掌握新知識,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推勤世界的前進。
但人類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懼怕又使人類背上很沉重的包袱,並犯下很多錯誤。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難就難在那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我們很多人出門旅遊都有這樣的澧會,如果事先就定好了下榻的飯店,那麼心裏就比較安定,下飛機直奔下榻旅店就行了,每天出去遊覽,晚上有旅店可回,也覺得很安心。如果深更半夜達到一個新城市,還沒找下落腳的地方,心裏就會比較恐慌。
據說現代人最怕的是失業,隻有那些最富冒險精神的人,才會歡迎不斷失業,不斷找工作的前景。如果給人們兩種選擇,一種是工資低點,但保證一輩子不會炒掉你,另一種工資比較高,但隨時有炒掉你的可能,我想多數人都會選那個一輩子不會被炒掉的工作。
具澧到婚姻也是如此,不管是不是公開追求白頭到老,至少更喜歡聽到一句“我會愛你一輩子”,而不願意聽到“我們遲早是要離婚的”,雖然前者的可能性要大大低於後者。
有科學家曾做過研究,發現人們的幸福感是隨著對生活和前途的“確定性”增加的,如果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把握,覺得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麼幸福感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如果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沒把握,不知道能幹多久,不知道哪天就會離婚,幸福感就會大大降低。
為了做到對工作和生活“有把握”,人們就需要盡量減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未知”因素。比如自己就職的公司到底能辦多久,會不會中途倒臺,會不會中途裁員,不知道這些信息,人們就會惶惶不可終日,擔心突然有一天,自己就失業了,房子供不起了,家人養不起了,生活無著落了,那該是多麼可怕。
對於婚姻也是如此,配偶到底是不是還愛自己,能愛多久,會不會移情別憊,會不會離婚,出軌了沒有,都是大家關心的事情。如果有什麼辦法能夠提前知道配偶到底能愛多久,婚姻到底能維持多久,大家都會覺得心裏放下一個重擔。隻可惜這事很難預知,不論配偶下多少保證,也不能讓我們完全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