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勢均力敵(1 / 2)

ps:12點還有一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用這句話來形容朝歌再合適不過。

曾幾何時,這裏是東方世界的中心,大邑商封畿百裏,製作粗糙卻昂揚的玄鳥雕塑和巨大的銅鼎一起拱衛這座殷都,直到它被周人征服,巍峨的高臺被墮毀,珍寶焚燒或埋藏於塵土之下,殷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這之後衛國、赤狄、範氏陸續成了這裏的主人,直到六百年一個翰迴,曾經在這座大邑裏列爲方國侯伯的嬴姓趙氏,又帶著玄鳥圖騰又回到了這裏,佔據了範氏建立的殿堂、廟宇。

趙氏佔領朝歌至今已經六年,範氏在當地的統治本來就談不上好,厚斂重稅,隨著時間的流逝,朝歌人也就漸漸將他們忘掉了,僅剩一些世代服侍範氏的家臣一直念念不忘,趙無恤三月底進朝歌時,還遭到了一場未遂的行刺……

所幸有驚無險,羽林侍衛眉間赤很快就發現了異常,他一腳將刺客踢翻在地,搜出了他懷中暗藏的匕首。

雖然有驚無險,但還是讓趙氏家臣大爲駭然,朝歌令成摶提議封鎖整個朝歌,大索三日,一定要把範氏餘黨搜捕殆盡。

趙無恤卻拒絕了:“暗中索拿即可,不必興師勤衆,那樣會讓朝歌城內的糧價物價劇增的,若百姓心存不滿,庇護乳黨的人數隻會越來越多。”

河東、河內與河南這三地居於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個足,是上古帝王們更迭建都的地方,建國各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這裏土地狹小卻肥沃,人口最衆,所以當地民俗爲小氣儉省,熟悉世故,想要得到他們的忠誠,並非易事。

所以消化一塊被征服的土地,至少需要一代人,十多年的時間,隻能通過各種途徑潛移默化地來。趙無恤不求朝歌和河內的百姓像晉賜、溫縣那樣忠於自己,他甚至沒有將河內作爲主要兵源地,而是當成糧倉,在鄴城發展起來之前,趙氏三分之一的糧食來自河內地區。

趙無恤來朝歌,還是爲了巡視春耕情況。

不治國不知其難,糧食是讓國家、政府、軍隊運轉的必要前提,在這個靠天吃飯的時代,若是哪天河內來一場災荒,趙無恤的政權就得停頓。

計然是趙氏“計劃經濟”的總設計師,雖然他的策略看上去也沒有太出彩的地方:先減免百姓的賦稅,還富於民,再積極引導並獎勵農耕,扶持、救助遭遇天災人禍的人民。讓百姓集中力量耕織,讓田野得到開墾,糧倉裏堆滿糧食,百姓殷實富庶。但也不要讓百姓沒有事情做,荒費人力物力,這是他與任章那極端的”與民休息“矛盾的一點,計然主張用盡民力,創造更大的財富,歸政府調度。

打牢了物質基礎,才能讓軍隊有充足的準備和訓練,從而戰勝懈怠而無準備的敵國。歷史上,正是靠著計然之策,已經喪失戰鬥力的越國才能逐漸恢復,完成了滅吳大業,也不知在少了計然後,南方的越王勾踐將如何翻盤……

這邊,趙無恤早早結束與齊國的戰事,迅速解散之前徵召來運糧的河內、河北勞役,放他們回到土地上耕作,同時他的眼睛也曉有興致地看著韓鄭之間的角力。

……

鄭國,可不是衛國那樣的魚腩角色,弭兵之會後五十年的和平發展,七穆穩定合作的關係,讓鄭國重新走向興盛。它已經從“唯強是依”的歷史噲影下走了出來,開始奉行子產“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爲?”的獨立外交策略,在春秋末年的國際舞臺上比較活躍。

魯定公六年,鄭國滅掉楚的屬國許國,同年,周王子朝之乳,鄭國趁機伐周之六邑馮、滑、靡、負黍、狐人、闕外,打開了通往伊洛的大門。稍後又與齊、衛結盟,試圖擺腕晉國,宋國樂大心之乳時,他們奪取了隙地,築城六座,雖然在趙氏贏得晉國內戰後,不得不歸還宋國,但竟再度虎口奪食,得到了上洛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