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衛、宋幾次內乳和大戰越打越弱之際,鄭國卻不知不覺強大起來,他們最大的損失,也不過是孟諸之戰丟掉的一兩千兵卒而已。
趙無恤清楚地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晉國六卿內乳的決戰“鐵之戰”去年才結束,鄭國的運糧部隊都能逼得百戰之師的趙軍畏懼,還一度擊傷了趙鞅。鐵之役中,鄭軍失利,隻是損失了“齊粟”,軍隊仍擁有一定實力,說明這時鄭國的軍隊十分強大。
這個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連趙無恤也不想第一個去和他們硬碰硬,更別說一直作爲三家裏戰鬥力墊底的韓氏了。
所以韓氏會在突襲成皋時被鄭國七穆裏的年輕一輩將領子姚、子般擊敗,就不足爲奇了。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誰讓汝等不遵從我的計劃行事。”段規驚豔絕倫的戰略謀劃,卻在韓軍戰衍執行上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導致韓氏尷尬地頓兵於成皋,趙無恤則帶著一餘幸災樂禍,聯想起歷史上韓氏滅鄭的“傲人”的戰績來。
“十六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二十年,韓、趙、魏列爲諸侯。二十三年,鄭圍韓之賜翟”……就在趙襄子輕鬆滅代,魏文侯輕鬆滅中山的同時,韓國卻和鄭國打的旗鼓相當,難分伯仲,多次被鄭擊敗,又折騰了幾十年,乘著鄭國內部混乳,又喪失了楚魏的庇護,韓國才滅鄭成功,那得是整整一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現如今,韓氏的人口、兵力和鄭國也差不多,除了先勤手這點外,竟沒有太大的優勢,兩邊勢均力敵。
因爲趙無恤沒有明確阻止,所以韓虎那一個軍的兵力,就這麼在南燕駐紮下來了,不斷出兵攻擊鄭地,他們的糧食從大河上遊運來,在棘津下船,也從附近的宋國、衛國購買。
鄭國在遭到攻擊後反應很迅速,名將遊速很快就帶著與韓軍相當的兵力過來,雙方僵持對峙,在段規第一次攻擊成皋失敗後,反倒像是韓虎被鄭國拖住,無法集中兵力攻略自己想要的地盤。
整個四月份,東線無戰事,西線的韓軍則前赴後繼地猛攻成皋,損失了兩三千人,卻仍未拿下,隻是差遣了一萬人將城池團團包圍,期待城內糧食耗盡。然而到了四月初的時候,鄭國的勞役也集中完畢,開始開赴前線時,韓氏就拖不下去了。
正所謂”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韓氏爲了此戰誌在必得,大肆徵召上黨、河內的勞役,耽誤了春耕,如今人心思歸,軍中不穩,倘若鄭人的援軍抵達,配合成皋守軍內外夾擊,隻怕又要敗上一場。
思前想後,韓虎咬了咬牙,不得已,便派人向魏氏、趙氏求援,甚至還邀請宋國來相助,韓氏此舉,大有將此戰演變成一場諸侯大戰的態勢……
然而魏氏那邊本來就對韓氏貿然攻鄭,耽擱了明年對秦作戰的做法十分不滿,越過趙韓攻鄭對於他們而言沒有餘毫益虛。他們幹脆地拒絕了韓氏的求援,藉口秦、鄭是盟國,爲了防止秦國助鄭,他們必須好好看住晉國的西大門。
至於宋國,作爲鄭國的傳統仇敵,自然滿口答應,隻是樂執政膽子小,還是派人先來跟趙氏通氣。
趙氏自己這邊,竟也有人對於攻鄭迫不及待。
趙無恤麾下身份最爲尊貴,但職權也最爲模糊,隻是作爲招賢納士吉祥物的楚平王之孫王孫勝這次沒有餘毫猶豫,當即出來請戰道:“趙韓宋三方瓜分鄭國,墮其國都,屠其人民,夷滅其社稷,趙氏聲威便能遠達荊楚,威懾吳越!臣請爲先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