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今天就一個大章了
晉侯午二十年是紛乳的一年,名義上還存在的“晉國”先後和齊、鄭發生衝突,趙氏奪回河間,魏氏避免了所有的紛爭,一麵秣馬厲兵,一雙眼睛卻一直在盯著西麵,盯著富裕的河西之地。
韓氏則越過大河天險,佔領了成皋。與此同時,與魯班一同出發的王孫勝也初戰告捷,他帶著韓氏之兵在成皋東麵打了一場漂亮仗,伏擊前來救援的鄭軍,斬首三百,俘獲七百,讓鄭國人不得不退了回去。
韓氏與鄭國的大戰就此告一段落,但零星的衝突卻從未中斷,鄭國七穆是子產言傳聲教長大的一代,頗有幾分硬骨氣,他們不接受成皋陷落的事實,一直試圖反撲,韓氏隻能見招拆招,與他們消耗。爲了確保虎牢不會得而復失,韓虎在魯班的慫恿在,打算在這裏建立一座前所未有的要塞城隘,一座永不陷落的城池!
韓氏竭澤而漁,勤員了數萬民夫來修築城池,又持續保持一萬人的軍隊駐紮大河兩岸,提防鄭國人來拆城,爲了保證工程的質量與速度,他們採用了魯班的建議:每層夯築好就命兵丁用大錐錐之,如錐入一寸,即說明夯築不堅,就殺夯築的人。此法酷烈,惹得一些韓氏的老家臣無不憤慨地說道,若是韓獻子在世,見到兒孫如此殘民,一定會氣得降下災禍。
韓虎和段規卻無可奈何,一君一臣在對困難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與鄭國開戰,差點載了大跟頭,如今雖然在趙氏的幫助下得到了成皋,卻已經騎虎難下,隻能咬著牙堅持到底。若成皋都守不住,那這幾年的費盡心機就成了一場空,韓虎的威望將受到重創,段規也將結束他的家臣生涯,除了自刎謝罪別無出路。
從夏到秋,在一片怨聲載道之聲中,新虎牢關的雛形在慢慢搭建而成。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南方,一個古老的邦國卻麵臨著喪土失民的危機……
……
哭哭啼啼,蔡國人三步一回首眺望他們的國都。
這是蔡國第二次遷離都城了,第一次還是被楚靈王滅國的時候,他們丟掉了社稷,三年後又被由陳、蔡國人商賈支持上臺的楚平王恢復,隻是國都從原來的“上蔡”遷徙到淮河上遊的呂亭,稱之爲“新蔡”。
新蔡卻沒帶給蔡國人新生活,他們依然被大國玩弄於鼓掌之中,忽而屬楚,忽而投晉,忽而又因爲國君的一己之憤,引吳國人破楚入郢。這種朝吳暮楚自然是要遭報應的,隨著楚國的復興,兩年前,蔡國遭到楚、陳、隨的聯合攻伐,被迫再度服從楚王號令,割地賠款,貢賦如常,蔡侯還向楚王獻上女兒蔡姬。
可如此一來,吳國卻不幹了,他們前年進攻陳國未遂,豈能再失去蔡國?剛剛完成復仇大業的夫差可咽不下這口氣。
今年秋天,吳國派使者泄庸來向蔡國致送禮物,誰料使節團裏卻藏著軍隊甲兵,他們佔領蔡國城門,引吳軍入侵,蔡侯不敢與之爲敵,加上他本身就與楚國有舊怨,於是便殺了一位親楚的公子來取悅吳國。同時在吳國人的強迫下,遷往吳國爲他們找到的新國都:淮河下遊的州來,亦稱之爲“下蔡”。
蔡侯號哭著把先君的墳墓遷走,貴族們也坐著船載著寶器車馬先走了,隻剩下一些背井離鄉的平民,他們抽噎著,揮淚訣別故土,又向東邁出一步。這是一場浩大的遷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苦難之旅。蔡國本是能出賦千乘的楚國大縣,復國後人口減半,卻仍然有兩萬五千戶之多,等他們次年春秋完全遷到州來後,卻隻剩下萬餘戶,不到十萬人口……
途中死掉了一些,但更多地,是不願意離開故土,寧願留下來,摒棄蔡人的名號,改做楚國人!
比起趙無恤遷故絳之民至鄴,吳國的這次強行拆遷顯然更受詬病,在聽聞此事細節後,趙無恤立刻讓鄴城學宮舉行一次策論,將兩次遷徙進行對比,並在鄴城中大肆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