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何秋軒的幾本大作,所謂的大作,是幾篇中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訂裝起來的。原來何秋軒不隻是寫散文了得,寫小說也有一手。小喜一直認為,小說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性格,小說的人物無論多古怪,多超於現實,隻要是用故事堆砌的性格,塑造的人物豐滿生動,那就是成功的小說。所以她特別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而何秋軒的小說,如《1/3寄居》,故事情節不是跌宕起伏,卻在零散的描述中完善人物的性格。作風有點像錢鍾書夫人楊絳。散文倒有點像小喜的最愛張愛玲的風格“憂鬱不代表深刻,膚淺不代表快樂!”這就讓小喜對何秋軒更多了一層欣賞,心裏有一股熱切:他一定是個可以心靈交流的人!所以在還那幾本大作給他時,也同時遞上了自己高三的留言本。那是小喜很珍惜很珍惜的一份禮物。那不隻是用塑料圈圈成的一迭白紙,那裏麵有小喜所有珍惜的朋友的真心話和祝福。那裏麵有太多的美好回憶,還有太多的自我。和何秋軒的相識,真正意義上的就隻有短短的一個星期七天,小喜一直封閉的心居然對一個可以說隻是同學的人敞開,小喜也覺得自己有點不可思議了。唯一的解釋,或許她真的是封閉得太久了,遇到一個知己就好象色鬼遇上了美女。這樣的比喻是不是有點變態?可變態得有何嚐不精辟呢?
已經7:30了。一到7點,家裏就空得隻剩下影子還不舍不棄地陪伴小喜。父母仿佛是定了生物鍾似的,一到7點就外出打麻將。小喜從來沒有一句怨言,抱怨父母不疼愛自己?抱怨他們不關心自己?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是很幼稚的事。小喜想誇一下自己很成熟,成熟到明白什幺是慰籍。父母也不想呆在家裏對著一個叫人擔心甚至是討厭的小喜,那會讓他們覺得很壓抑,有點喘不過氣來。而麻將台上的千變萬化,輸輸贏贏反倒可以刺激他們的神經中樞,讓他們在碰,杆,吃糊中忘記或許是暫時逃避一些的不快。小喜心裏會這樣想,倒覺得坦然。可是麵對那桌子上那一大堆的書,小喜真的是看不進。小喜不敢對任何人說,那會讓他們傷心。可是真的,不知道為什幺,現在小喜很討厭書,攤開書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看不進。以前小喜讀書雖是很懶,很貪玩,可是骨子裏是很好學的,真的紮進了書海就會很ENJOY,效率也是高的。可現在,小喜真的找不到一點感覺,或許真的要見心理醫生了,可是,誰會是她的心理醫生呢?
就這樣,小喜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尷尬中,一種必須學又學不進的尷尬中,掙紮著。陷入了泥潭,越掙紮就沉得越快!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小喜。煩悶中,小喜拿起了留言本。那是幾天後的今天何秋軒還給她的,當時接過就上課了,現在無聊就再來翻幾翻也好。
那些字,那些畫,太熟悉,太熟悉了。翻著翻著,咦,這字……一看落款:軒!!小喜不由得就笑了:他居然以為我是叫他寫留言!!真是太搞笑了。可是,有真的很有興趣看一看。
Y:
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我還沒看完。今初初接了你的這個本子,我還以為是你那叫我略聞其名而未形的隨筆。謄換一詞,就叫“一本子裏看世界”吧。沒有格子的雪白的紙總叫人想,自由地想,想得飛起來,把塵埃都抖落了,連同一些隔年仍溫的舊牢騷。
現在鍾想(響)著。為什幺鍾踢踏著腳總會響,總要想,它想什幺全讓人聽得心神聚會,據說裏麵積澱著過去,尤如文字可以積澱笑與淚,尤如小說,發明文字的和發明紙的人真真值得我們拍著肩叫他.她們好同誌。要不,怎能讓我在別人對你的掏心話裏清晰對你的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