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反間絕計(1 / 3)

;

第二百二十八章反間絕計

劉備給王允的這封信,是在沮授之計在兗州施展的時候,那時候,兗州大地已經悄然上演了一幕沒有硝煙的戰爭,劉備也完全占領了青州,並請旨將孔融封為青州牧,這封信便是隨著那個請旨的奏折一同到的長安。

這一日,王允下朝後,在府,忽然管家來報,說是從遠方來了一封信。王允暗道:“這段時間,為了不引起董賊懷疑,自己可謂是下朝就回家,上朝才出門,幾乎是閉門謝客,不要說遠方諸侯,就算是朝中同僚也幾乎斷了來往,莫非這是董賊故意試探乎?”

於是,王允便命管家將那封信取來,展開一看,不覺迷茫,不解信中之意。

原來那信中既無開頭,也無署名,隻有一首小詩,詩曰:“欲加之罪,誅之何惜;董門雖亂,卓然不懼。需待天時,聯手共謀;呂氏春秋,布局甚巧。投懷不語,其心難測;所慨則然,好喜無憂。施彼得隴,之快至宇;以擎天力,計千斤鼎。卓凡可歎,有勇有謀;少年英雄,妻之以女。人倫之念,間或不棄,絕地逢生,色厲內荏。布婚從簡,若果非求;見聞不遺,之後世論。必慷一慨,起始無序;色彩絢麗,心敞胸寬。呂氏春秋,布金改字;起終無人,心懷恐懼。卓凡再歎,更為其可;異人立邦,視不韋也。卓然秦國,布武天下;反戰六國,目觀天下。大秦無敵,事當順然;可起雄兵,成天下業。備天之水,為君去憂;外出行舟,援民之舉。董門之亂,賊橫遍野;必將授首,亡時無日。”

王允一連看了數遍,覺得此詩前後不照,辭不達意,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寫信之人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王允更是從管家口中得知,那送信之人將信交給門官就走了,是以王允也不知此乃何人所為,便以為有人故意消遣自己,將它扔於書房之角。

不覺又過一月有餘,劉備在薊縣探得王允在收到自己的那封信後竟然還是毫無動靜,心下甚疑,心道:“王子師為何還不動手?莫非這此連環計比不得以貂蟬為誘餌的連環計,還是因為自己那封信沒有署名,王允不敢輕易相信?”

劉備卻沒有想到,王允因為心中懷有懼念,並沒有仔細研究那封信,自然也就沒有發現劉備信中之隱意,而且劉備的那封信中隻是為王允提供了一個誅董的大致方針,具體如何操作還需要王允自己去設計。其實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王允也是每日苦思誅董之策計,卻沒有想到一個能夠行得通的計策。

這一日,王允在書房無意之中又翻得那首小詩,粗粗一掃,頓覺有異,卻不知那裏有異,於是便坐下來細細揣摩。正在此時,孟氏端茶來到,偶瞥一眼,見到此詩,臉色頓時大變,驚問道:“老爺,此物從何而來?”

王允見其表情怪異,心中也是一動,說道:“乃是月前有人送到府中。”

孟氏連忙放下托盤,疾步來到門口,探手向外看看,發現無人後,將房門關上,接著又將窗戶也一一關閉。

王允心中疑惑,問道:“夫人為何如此?”

孟氏壓低聲音,所問非所答道:“老爺朝中可曾得罪過什麼人?”

王允越發心疑,搖了搖頭道:“不曾。”

孟氏道:“送信之人必是老爺的仇家,此信一旦落入董卓手中,。”

王允更是一臉迷茫,問道:“夫人何出此言,此信隻不通,並無任何異處。”

孟氏指著詩中每列的第一個字道:“老爺請看,此詩若隻取每段首字,便是‘欲誅董卓,需聯呂布;投其所好,施之以計;卓有少妻,人間絕色;布若見之,必起色心;呂布起心,卓更異視;卓布反目,大事可成;備為外援,董賊必亡。’老爺,此乃反董卓之詩也,倘若此信落入董卓手中,老爺將步張司空的後塵矣。”王允細看之下,果真如此,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待心情平複之後,王允細細思品,“備為外援”,顯然這句話足以能說明寫信之人的身份。細細想了一遍,王允臉色一變,驚道:“此乃燕王劉備之書也。”

“燕王劉備?”孟氏也是一驚,問道,“老爺與燕王之間並無交情,為何他會如此陷害老爺?而且,妾身聽聞劉備此人頗有名聲,不似奸邪狡佞之徒也。”

王允嗬嗬一笑道:“夫人此言差矣,燕王此信非是陷害於為夫,而是助為夫完成誅董大計也。”

“誅董?”孟氏也是名門大家的女兒,初始沒想此處想,經王允這麼一提醒,登時恍然大悟道,“莫非燕王欲讓老爺在董卓與劉備之間施展反間計?”

王允點了點頭道:“正是,燕王真乃天下雄才也,為夫苦思誅董之計久矣,卻是一無所得,不想今日燕王竟然提供如此妙策,如此則誅董之事成也。燕王之才,為夫深不如也,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