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長安生變
董卓被誅,在天下諸侯眼中,算不得什麼,畢竟皇帝年幼,皇權還是要旁落的。但是,在雍州,這可是天大的事情,因為雍州之內還有董卓的心腹李榷、郭汜、樊稠和張濟大軍共計三十萬之眾。而長安的守軍不過數萬,即便有呂布這天下第一武將坐鎮,也是絕對不可能抵得住李榷等人的三十萬大軍的進攻的。
殺了董卓,王允、呂布和李儒不得不將李榷等人的問題放在桌麵上來討論,這一次,就產生了分歧。以王允之意,李榷四人是絕對不能寬恕了這四個人,畢竟他們跟隨董卓已久,作惡很多,但是呂布是武將,李儒是謀士,明白一旦不赦免這四人,將會帶來什麼後果,於是他們主張先對四人進行赦免,然後再慢慢削弱其兵權,待到時機成熟,再將之正法。
如此一來,王允心下就嘀咕了,畢竟呂布、李儒加上李肅以前全都是董卓的心腹,跟隨董卓的時間,對漢室的忠心自然不能與楊瓚、士孫瑞這樣的漢室忠臣相比,他們如此縱容不殺李榷等人,莫非還想學董卓一樣,繼續把持朝政,禍國殃民。
有了這個心念之後,王允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李榷等人鏟除幹淨,然後呂布、李儒等人也是一個不能留。鏟除李榷四人的最好辦法,自然就是封鎖長安城,許進不許出,然後以董卓的名義,將四人召進長安城,一舉除掉。
但是,王允的命令下得有點晚,消息已然傳了出去。李榷四人得到消息之後,自是大驚失色,他們沒想到不可一世的董卓竟然被殺了,而且是死在了呂布與李儒的手中,連個全屍都沒有。
根據《三國演義》的情節,李榷四人得到消息之後,聚在一起商議,覺得應該逃回西涼,於是便逃到陝西,上表求赦,被王允所不允,這才有賈詡為了保自己之命勸,說出一番“汝等手中若無兵,縱然一亭長也能將汝等捉拿入京”的話來,這才使得李郭叛亂,使得大漢政權繼續旁落。
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類小說,為了增加小說的趣味性,老羅便添加了很多想當然的內容,這便是其中之一。其實,當時董卓的兵力分布是這樣的,大軍全都在長安城外,雍州的其他地方,是由李榷、郭汜、樊稠、張濟和牛輔五人統領,每人手下也有六七萬人,牛輔死後,董卓便將其兵力一分為二,給了李榷和郭汜二人,是以李郭二人的兵力要比樊稠與張濟要多一些。但是,他們四人皆是領軍各守一方,也就是長安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董卓被殺的消息傳出之後,李榷等人如何會那麼短的時間就聚在一起商議呢?
退一萬步講,縱然四人能夠騎乘快馬趕到某一個人的地方,試想一下,在董卓被殺,人心浮動,大局之勢不定的情況,他們四個人誰肯丟下自己的大軍跑到其他人的地盤上去商議事情呢?
但是,四個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大勢已去,保命要緊。當時,李榷守長安之西,郭汜守長安之南,樊稠守長安之北,張濟守長安之東,四人在接到消息之後,李榷、郭汜和樊稠自然是連夜領軍向西涼方向撤退,而張濟卻是不敢向西,他不知道會不會被呂布的大軍在中途伏擊,無奈之下,隻能引軍向南,向荊州方向投奔劉表而去。
這時候,王允和呂布之間也開始產生了矛盾,呂布想把從董卓處抄來的財物賞賜給朝中大臣以及統兵將領,但是王允卻沒有答應,說道:“董卓所搜刮者,乃是洛陽及雍州百姓之財物也,理應歸入國庫。再者,即便賞賜,也應該賞賜給此次誅董有功者,朝中百官與統軍將領於此事有何功也,也需要賞賜?”
呂布認為自己誅殺董卓有功,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更是要求參與朝政,但是王允卻認為他隻是一員武將,一介武夫,如何能參與國家大事的製定,於是便斷然拒絕了呂布的要求。呂布的要求一再被王允拒絕,心中自然也漸漸不高興起來,對王允也有了一定的意見。
王允的性格剛直方正,嫉惡如仇,當初因為畏懼董卓,不得不委屈低頭,後來又因為劉備獻策,他為了拉攏呂布,這才不得不與之交往,其實,王允打心眼裏看不起呂布這個四肢發達,大腦簡單的武夫的。而且,在殺了董卓自後,王允自認為漢室迎來了中興之日,再也不會有任何的禍難,心中不禁有些驕傲,言語、做事儼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使得部屬們對他並不十分擁戴,甚至於包括參與誅董的尚書楊瓚、仆射士孫瑞。
董卓死後,在呂布建議之前,王允也曾與士孫瑞商議,士孫瑞也主張下詔赦免董卓部曲,但是王允卻是有些不同意,說道:“部曲隻是遵從主人之令,本無罪可言。如今要把他們作為惡逆之人予以赦免,恐怕反會招致其猜疑,並非是令他們安心之策也。”因此沒有頒布赦書後來呂布請求,也是依然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