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喻被問的莫名其妙,可也還是認真的回答了:“他們家就是一般人家啊,算是能達到小康水平吧。你老丈人幹建築的應該能掙些錢,英英那店看著挺大,生意卻不一定太好,有利潤也是很少。他們倆個養著一家好幾口人,有三個學生花銷也挺大,一年下來有沒有剩餘還真不好說。”
這些都是從兩家人見麵的那天知道的信兒,薛家這邊是幹客運的早就明說了,趙家那頭也做了簡單的介紹,趙明玉順帶的說了嘴他是幹建築活兒的,具體規模人數的也沒細提,瞅著架勢應該是不大,就是普通個建築隊兒,分包工承的小工頭之類的,大錢掙不著小錢也不少的那種。
至於其他幾位,親家母沒工作,全職在家帶娃。兩個小的不用說了,一個中學一個小學,也都剛從鎮上轉到縣裏沒多久。兩個大的老二上班,經常的出差,各個地方的跑,挺辛苦的個活兒,掙工資也是有數的錢。老三還在上大學,倒是不錯,以後工作不愁了。可是現在分文不掙,還得需要家裏供的。
相比較起來,他們家的條件那可是要高出一大截子來,兩家客運站雖然不算多,可是管的麵寬車也多呀,長途短途那都有,不說是日進鬥金也相去不遠。
按說兩家的條件差的有點大,認真說起來並不是那麼合適,可是這兒子看好人家姑娘了,一門心思的要跟人家好,而且這孩子都有了,當爹媽的那就別個什麼都不用說了,把婚事給張羅起來就得了。
秦淑喻到底是心軟,考慮到親家可能會有的難處,不待兒子多說,便道:“要不多買兩副耳環,項鏈也給帶出幾條,給你丈母娘和幾個小姨子戴,這樣英英也能少些為難。”為自已的安排點個小讚,夠周到貼心了吧。
她以為能得到兒子一陣誇讚,替他想的這麼多,細心而暖人的老媽。眼巴巴的等著來自兒子的感動表揚呢,可等到的卻是一陣語頓。
薛秦尬的臉都抽抽了,不無心虛的直‘嗬嗬’:“媽,我好像沒跟你們說哈,其實吧你這些東西都不用買,英英他們家都有——”
“有什麼有,要是有她們能不戴出來嗎?”秦淑喻以為兒子這是客套話,不想叫嶽丈家太難看,可她又不是外人,就隻是就事論事,並沒有小看的意思,跟她遮著掩著屬實不必要。
“是,她們家人都不太喜歡戴。”至少他認識他們以後,鮮少見戴。丈母娘倒是戴了兩回,不知道是嫌不方便還是麻煩,多數時候是不戴的。英英和幾個妹妹那是壓根就沒戴過,耳環也好項鏈也罷,就沒出現過在她們身上。
難怪是一家人,連喜好習慣都差不多。
其實說到戴首飾,兩人都有些誤會了。
親家人會麵的那天,李翠珍是想戴兩樣首飾的以示鄭重,可平時不總戴的結果就是臨出門前給落在了洗漱台上了,直到兩邊人碰頭了,看見秦淑喻胸前的項鏈兒才想起來,可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