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廳介紹————————————————
概括:
咖啡廳就是賣咖啡飲品的店子。咖啡廳(波斯語qahveh-khaneh
,土耳其語kahvehane
或
k?raathane)作為社交聚會的地方,人們聚集喝咖啡或茶、聽音樂,閱讀、下西洋棋或雙陸棋的休閑娛樂場所。是零售咖啡飲品的店鋪。通常也會搭配銷售蛋糕等甜點,有些咖啡廳也開始銷售茶飲料。
知名咖啡介紹:
藍山咖啡
是一種大眾知名度較高的咖啡,隻產於中美洲牙買加的藍山地區,並且隻有種植在1800米以上的藍山地區的咖啡才能授權使用“牙買加藍山咖啡(Blue
Mountain
Coffee),”的標誌,占牙買加藍山咖啡總產量的15%。而種植在海拔457米到1524米之間的咖啡被稱為高山咖啡,種植在海拔274米至457米之間的咖啡稱為牙買加咖啡。藍山咖啡擁有香醇、苦中略帶甘甜、柔潤順口的特性,而且稍微帶有酸味,能讓味覺感官更為靈敏,品嚐出其獨特的滋味,是為咖啡之極品。
琥爵咖啡
全產於古巴水晶山。在咖啡行業同樣具有很高的聲譽,古巴水晶山咖啡在世界排名在前幾位,水晶山與牙買加的藍山山脈地理位置相鄰,氣候條件相仿,可媲美牙買加藍山咖啡。Cubita堅持完美咖啡的原則,隻做單品咖啡,咖啡豆的采摘,以手工完成的,加上水洗式處理咖啡豆,以確保咖啡的質量。Cubita像一個優雅的公主,擁有高貴、柔情、優雅的特性。平衡度極佳,苦味與酸味很好的配合,在品嚐時會有細致順滑,清爽淡雅的感覺。古巴大使館的指定咖啡,被稱為“獨特的加勒比海風味咖啡”、“海島咖啡豆中的特殊咖啡豆”。
貓屎咖啡
產於印尼,咖啡豆是麝香貓食物範圍中的一種,但是咖啡豆不能被消化係統完全消化,咖啡豆在麝香貓腸胃內經過發酵,並經糞便排出,當地人在麝香貓糞便中取出咖啡豆後再做加工處理,也就是所謂的“貓屎”咖啡,此咖啡味道獨特,口感不同,但習慣這種味道的人會終生難忘,麝香貓的數量也在慢慢減少,導致這種咖啡的產量也相當有限,能品到此咖啡的人是相當的有幸。
咖啡曆史:
以上這個關於人類最初認識咖啡的故事發生在五、六世紀。
公元6世紀,埃塞俄比亞人統治也門50年,咖啡傳播到阿拉伯世界的也門地區,人們開始大量種植咖啡樹。
16世紀,土耳其人占領了也門,當地的咖啡種植已經初具規模,土耳其人開始將咖啡資源利用起來,經也門的摩卡港出口歐洲賺外彙。雖然19世紀摩卡港被蘇伊士運河取代,但是“摩卡咖啡”已經是菜單上的保留節目了。
1616年,荷蘭人把咖啡樹苗偷運到自己的首都;隨後的1658年,荷屬殖民地斯裏蘭卡也有了咖啡樹的身影。1699年,咖啡樹進入印尼。而法國人此時也在緊鑼密鼓地在自己國家試種、在法屬殖民地廣泛種植咖啡樹。這樣,亞洲、南美、中南美、非洲,都有了咖啡樹。
土耳其人占領了也門之後,隨著宗教的傳播,16世紀,第一家咖啡館在麥加建立。咖啡從藥品性質發展成為大眾飲料,據說與15世紀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傳播的茶文化讓回教徒領悟到,原來提神飲料也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用品。持這種觀點的人指出,今天土耳其人喝咖啡的用具與中國人的茶杯很相似。
君士坦丁堡與歐洲大陸通商頻繁,1615年,威尼斯商人把咖啡販運到意大利,最初這是昂貴飲料,但是很快,1620年之後,咖啡在歐洲走向了世俗化。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於1650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建立,咖啡館隨之在倫敦風起雲湧,很快變成了“公開的思想交流地”,有點類似今天的論壇BBS,嗬嗬。可以說,在現代印刷業發展之前,咖啡館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媒體沙龍的作用。
1669年,咖啡被法國人了解。咖啡館對法國最大的影響應該是體現在法國大革命上,看過《悲慘世界》的
咖啡廳桌椅
人大概還記得起義者們就是在咖啡館裏策劃革命的吧。大革命的風潮過去之後,咖啡館又搖身一變,成了藝術青年聚集地。以前看的《莫奈與印象派》和《畢加索傳》裏,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馬特區咖啡館;與之齊名的,是拉丁區咖啡館,這是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最愛去的地方,比如海明威、薩特和貝克特等人,巴黎第一家咖啡館普洛科布也在拉丁區。
1683年,維也納人陰差陽錯地得到了穆斯林不肯外瀉的咖啡豆。維也納首家咖啡館“藍瓶子”開張。不過這些基督徒們不喜歡穆斯林的飲料,聰明的老板柯其斯基過濾掉咖啡渣,並且把牛奶到入咖啡中,這,就是今天拿鐵(LATTE)咖啡的原型。維也納咖啡館的特點是,裏麵飄蕩著音樂與拿鐵氣味的空氣。寫到這裏,忍不住了,真的真的想去瞻仰一下貝多芬去過的維也納中央咖啡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