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戴好餐巾、拿起刀叉開始瓜分蘇聯這塊巨型蛋糕之前,齊一鳴還有一件事情要完成,這件事關係到中國在中東地區與美國爭奪影響力和存在感,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自己的戰術影響力和威望。這件事情就是海灣戰爭
這一樁公案其實各種因素縱橫交錯、錯綜複雜,兩伊戰爭期間,以沙特、科威特和阿聯酋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向伊拉克提供了30億美元的貸款和物資,支持阿拉伯兄弟國家抵抗伊朗。不過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方麵卻想要賴賬,“兩伊戰爭,是它同伊朗進行的一場聖戰,是為抵製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輸出,是為了保衛阿拉伯民族而戰,並為此而流血犧牲。伊拉克所欠科威特等海灣國家的貸款是伊拉克人用鮮血換來的信貸,科威特等國應從阿拉伯團結的利益出發,一筆勾銷這些債務。”
這種聖戰理由自然不可能讓科威特等國一下子放棄這麼大規模的借貸,況且伊拉克同樣是產油國,攢個錢並不困難。不過這裏又出了第二個問題,兩伊戰爭結束後,國際油價進行了一輪新的調整,從每桶2美元跌到了14美元。這一下子使伊拉克的收入損失了幾十億美元。伊拉克認為,油價的下跌是海灣國家和美國的陰謀,科威特、沙特、阿聯酋等國不遵守歐佩克提出的最低建議價18美元,大規模超額出口石油,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扼殺伊拉克,摧毀伊拉克的經濟基礎。
之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給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卡利比的公開信,點名抨擊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大量超額出口石油,損害了伊拉克的經濟利益,甚至將矛頭主要對準了自己的鄰邦科威特。
信中曆數科威特的罪狀,包括跨界開采伊科邊境的魯邁拉油田,偷采的石油價值達億美元;兩伊戰爭的第一年,科威特還把軍事設施修到了伊拉克領土上,認為一種對伊拉克進行軍事侵略的行為。
阿齊茲在信中聲明:“我們也隻能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誰明目張膽地信奉這個政策,誰支持、鼓勵這個政策,誰就是帝國主義-猶太複國主義反伊拉克、反阿拉伯民族計劃的部分執行者,因為執行這項政策的時機正好與以色列和帝國主義者向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向伊拉克發出威脅的時刻相吻合。伊拉克像所有阿拉伯石油輸出國一樣,其主要收入來源受這次石油價格暴跌的影響。在此情況下,我們又怎能夠應付這個嚴重的威脅呢?怎麼保持力量平衡呢?伊拉克曾成功地確立了這個力量平衡,但為此伊拉克在戰爭期間儲出了它所能付出的一切代價。此外,這項政策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解決生死攸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在阿拉伯民族之際,科威特和阿聯酋政府究竟打算給它奉獻什麼樣的前途?它們在為什麼樣的政策、為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而賣力?”阿齊茲在公開信中說:“科威特政府對伊拉克進行了雙重侵害。首先,它侵占了伊拉克一部分領土和油田並掠奪其國家財富,這種行為幾乎無異於軍事侵略;其次,在伊拉克成為帝國主義-猶太複國主義凶惡威脅的目標時,它又蓄意窒息伊拉克的經濟,這是一種與軍事侵略具有同樣危害性的侵害。”
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伊拉克挑科威特的毛病都挑到這份兒上了,必然是對科威特心存不軌。果然,隨後伊拉克在與科威特的邊境上集結大軍,做出一副隨時都會采取軍事行動的樣子。
科威特當然也不甘坐以待斃,一方麵強烈反駁伊拉克的所有指責,並向其他阿拉伯國家和聯合國緊急通報情況,另一方麵自己也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衝突。
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讓整個阿拉伯地區都有些亂套,各國領導人多次進行緊急溝通,希望調解這一次的紛爭,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也頻繁穿梭於伊科兩國之間,希望通過自己的斡旋解決爭端。穆巴拉克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停止攻擊宣傳和戰爭威脅。第二,把問題局限在阿拉伯範圍內,不使其以任何形式國際化。第三,在吉達雙方召開一次有埃及和沙特參加的會議。第四,在解決這場糾紛的過程中,不討論邊界問題,以使問題容易解決。
這些政治智慧都是金玉良言,如果能夠良好貫徹,對於解決問題是極有幫助的,就算是薩達姆也故作姿態,向外界宣示絕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雙方才在沙特的吉達做了下來進行談判。同時伊拉克軍隊從邊境後撤,似乎一片風雨有消停的跡象,讓人們大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