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伊拉克的桌子上隻有兩個揮舞著刀叉的國家,中國和美國,英法兩國是有心無力,除了派商業集團過來打打醬油,在政治和軍事層麵上就不可能有什麼太大作為了。而實際上還有一個威嚴和體量足夠大的國家,也跟伊拉克有足夠多的牽扯,可是此時卻根本不能涉入其中,因為這個國家已經陷入了垂死的掙紮,這個國家就是蘇聯。
在多國部隊忙著收拾狂人的時候,其實蘇聯也一點沒有閑著,這個時候爆發了被認為是蘇聯解體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事件,維爾紐斯事件。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首都,立陶宛算是在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對於蘇聯的敵視情緒最深的國家之一。立陶宛因為國小力弱,曾經長期被周邊的數個強國,如俄國、波蘭、德國統治,一戰後曾短暫的獨立過,不過當年就被布爾什維克控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並隨後成為了蘇聯的一部分。
曆史上,蘇聯曾經對立陶宛進行了多次針對性的清洗和鎮壓,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損失,也難怪立陶宛即便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卻對蘇聯憤恨有加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193年春天,立陶宛實際上已經迫不及待地宣布了獨立,雖蘇聯對此當然持有異議,但卻沒有那麼迅速地采取手段,反而一直拖到199l年的春天,差不多整整過去了一年的時間,蘇聯才開始有所動作。
這其實不能怪蘇聯的遲鈍,因為蘇聯那頭根本顧不上立陶宛這個小角色了,他們還有更加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黨內的分裂。
地圖腦袋戈爾巴喬夫大搞新思維,在九零年他又琢磨了一個新模式,為了效仿西方的政治體製,他決心不僅要開放什麼黨禁報禁,而且還要變集體負責製為個人元首製。戈爾巴喬夫以1834票(總票3票)當選為蘇聯第一任總統,193年6月,戈爾巴喬夫宣誓就任蘇聯總統,任期為6年。隻是就在戈爾巴喬夫打算以新的身份來完成自己改革的偉大任務時,他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蘇聯的體製改革中,俄羅斯聯邦的重要性開始急劇上升,反而中央的權威正在被削弱。於是乎,爭奪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可是此時蘇共黨內已經嚴重分裂,由於戈爾巴喬夫開了一個縫,各種亂七八糟的人開始正大光明的抱團,並且形成政治力,反衝蘇共的核心統治。
蘇共黨內此時已形成了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主流派”(中間派),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派”,以及“傳統派”三股力量。葉利欽為首的激進派,自然是要廢掉蘇聯,以俄羅斯的麵目,以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形式,重新存在;傳統派則是既批判葉利欽的右傾主義,又對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嚴重不滿,認為偏離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反而戈爾巴喬夫是站在中間兩不討好,雙方都想把他給踢掉。
193年6月6日,俄羅斯聯邦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在106名代表中,支持葉利欽的“民主俄羅斯”隻占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席位。反而蘇共主流派擁有較強優勢,僅“俄羅斯cp人”就占有36席。更大的利好是,俄羅斯聯邦有75%勺蘇共州委第一書記和州蘇維埃主席“當選”為人民代表,使得主流的聲音其實在代表會議中非常強。
不過看似穩贏的一場選舉,反而因為戈氏毫不意外的粗糙政治運作和手法,在候選人推舉上出現了問題,主流派推舉的候選人在聲望上無法與葉利欽媲美。這樣反倒使得葉利欽在第一輪投票時獲得6-票,比對手多出40餘票。單由於得票均未過半,雙方不得不進入第二輪投票。
因為戈爾巴喬夫身居蘇聯總統一職,就沒可能再屈尊紆貴地擔任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而在下麵戈爾巴喬夫推不出一個可堪大用的人才來對抗風頭正盛的葉利欽。心憂情況而且殊無智謀策略的戈爾巴喬夫,為了防止葉利欽當選,居然以蘇聯總統的身份親自來到選舉現場,坐鎮吹風,這樣的舉動反而引發了代表們的不滿。特別是代表中很多人並不是真的跟他一條心,他們雖然是cp人,但卻對於cp已不再熱衷。
由此可見,政治信仰的缺失其實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正如一個人沒有了道德操守,行事會無所顧忌,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政治信仰,做事情也會無所顧忌,而且產生後果將會更大,因為政治的直接受體是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