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紀英國著名的軍事學家利德爾o哈特的著作《戰爭:間接戰略》提出了一個軍事的戰略方針,那就是戰爭不是尋求正麵決戰,而是要盡量削弱敵人的抵抗能力,破壞其穩定性,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從而以最小的軍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損失使敵人屈服。
為了實現這種戰略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走“間接路線”,即在作戰中盡可能避免與敵人作直接硬碰硬,而是采取各種巧妙的方法,力求出其不意地打擊和震撼敵人,使之驚慌、動搖,並在心理上和物理上喪失平衡。目的是敵人自動崩潰,或可以被輕易擊潰。
手段上主要是避免向堅固陣地作正麵突擊,盡量從翼側迂回以猛擊敵要害地點;作戰計劃具有靈活性,根據情況隨時變更部署;實施兵力、兵器的廣泛機動;采取欺騙和迷惑敵人的方法,誘使敵人在兵力部署和作戰行動上犯錯誤;威脅敵補給係統和交通線等。
可以說哈特的這種簡潔路線戰略,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乃至之後西方戰爭的軍事指揮。
隻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完全有資格冷嘲熱諷,因為這種思維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先不談不戰屈人之兵這樣高端的戰略,上兵伐謀四個字其實已經很能夠概括哈特這些囉裏八嗦的文字了。
從pla全軍到齊一鳴的紅警軍團,其實都秉持傳統的上兵伐謀的策略,說的洋氣點就是間接戰略。即使齊一鳴手握重兵二百萬,他也不是瞎打仗的人。局部戰場上雖然不是由他指揮,但基層的紅警軍官們用兵也算是細膩。
烏法戰役的主要負責指揮官為一名紅警中將費歆,說起這名紅警中將也是有來頭的。他其實不是正統的紅警出身,而是從《命令與征服:將軍》裏“穿越”過來的。齊一鳴不久之前解鎖了這個科技,獲得了四名帶星的將軍。這些將軍果真在帶兵的時候都有戰力的加成,所部軍隊的戰力會直接提升一個星級
不過四個將軍的等級各有不同,隻有費歆是中將級,其他三人都是少將。這軍銜的區別主要是體現在為不同規模的部隊戰力的加成上,費歆可以給一整個方麵軍加成一星的戰力,而其他三人隻能加成到一個集團軍上。
齊一鳴還任命了一名叫康達漢的少將為紅警第一集團軍的軍團長,原本以為兩廂加成可以把紅警第一師加成到五星級的部隊,但是最終紅警第一師隻加成到了四星半。不過這也是強大到讓人眼瞎的水平了。
還別說,這專業的帶兵將領拉出來個個都是名將級,往常齊一鳴手下的那些紅警軍團長、師長之類的,齊一鳴覺得他們帶兵中規中矩,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你怎麼要求他們怎麼上,但來自《將軍》的四位,紅警將官明顯打起仗來跟這些將領不在一個檔次。
在費歆這位“步兵專精”的將領指揮下,中路方麵軍的攻勢如水銀瀉地一般流暢,他極為重視空地配合和攻勢轉換節奏,往往發現敵軍後,立即就是一波空中打擊,待空中打擊結束,蘇俄軍尚未站住腳緩過勁來的時候,他往往又從不同方向把這一股敵軍給包圍起來,發動圍攻。
即便是地麵部隊的圍攻,他打得也十分有層次感,讓齊一鳴頗為受益。例如,一個團級規模的蘇俄軍機械化步兵暴露在了紅警軍團的攻擊範圍中,挨過一輪空襲後,先是右翼的機步營發動攻勢。這種攻勢往往是由營屬的機動炮兵部隊以直射火力進行襲擾,打過一輪後立即脫離;然後從左翼又是一個紅警機步營穿插上來,幾乎用同樣的方法再蹂躪蘇俄軍一遍。
這樣輪番幾次之後,不知道又從哪裏再鑽出來一個紅警坦克營,直接鑿穿這個已經瀕臨崩潰的蘇俄軍步兵團,基本上再堅韌的部隊也要被打個全殲。
整個烏法戰役的戰場上鮮有見到上師級規模、超過萬人的戰鬥,基本上都是以營團為單位的交鋒,十分零散但打得又十分犀利。等到蘇俄一邊的指揮官意識到不能這樣打的時候,他們已經發現無兵可用,而費歆又將本方的部隊收攏起來,分成兩路,從中路再把之前沒有發動攻勢的第9集團軍給推上去,蘇俄軍根本抵擋不住,立即就被擊潰。
烏法戰役跟北線的彼爾姆戰役一樣,持續不到2個小時,聯軍殲敵3-l俘虜敵軍680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倒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揚科夫轉交給馬卡舍夫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