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軒的野望之路是從秘魯的阿雷基帕省開始的。
藤森被刺殺,外界一直認為是進行政變的那些反對派所為,而根本想不到策劃執行的人會是一麵隸屬光輝道路,一麵隸屬中國戰略安全局的吳奇軒。藤森死後,秘魯出現劇烈的政治動蕩,反對派開始互相爭權奪利,而在政變當夜進行軍事行動的幾位軍官又有自立的傾向。
其實很多南美國家都是這樣,不僅軍人政變上台頻繁發生,中央政權對於軍隊和一些地方的控製力都比較小。就拿光輝道路在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來看,雖然2l世紀後光輝道路混得越發差,但是仍舊保留一個一定規模的根據地,而這個根據地實際上就是秘魯的國中之國。
拉美國家的軍閥治國傳統,是有其曆史根源的。歐洲殖民者缺心眼透支殖民地,隻搜刮不建設而且還盤剝加劇的時候,拉美國家的人民則起來反抗歐洲殖民者,主要就是西班牙。人們耳熟能詳的玻利瓦爾、聖馬丁都是大軍閥,這些軍閥領導人們起來反抗殖民者,成功之後就拉起大小軍閥組建國家。
可是軍閥們利益不總一致,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分分合合,再加上很多軍閥勢力很大,一時被立為中央的軍閥前去討伐,很可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到最後被其他軍閥占了便宜。另外,這些拉丁混血人還跟中國人不一樣,他們本來就是反了自己的主子,沒有什麼統一意識,所以很多就放任敵對軍閥在自己的土地上。隻要不宣布獨立建國,基本上相安無事。
此時的秘魯就有點向中央全麵失控,各地軍閥蜂起作亂的情況發展。原本就“有心天下”的光輝道路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召集自己的武裝力量和遊擊隊,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地盤,很多隊伍可能隻有幾十個上百個人,帶著幾十把槍,就敢攻占一座城鎮。
吳奇軒作為“公派留學生”,算是在國外學過更多的打仗技巧,他也被現任光輝道路頭領古茲曼任命為軍隊中校,率領他從西木公司帶回來一百餘名士兵,向阿雷基帕省發展,建立光輝力量的根據地。
這一套路在中國人麵前絕對無比熟悉,因為正是當年紅軍開辟根據地的方法。古茲曼是偉人的信奉者,熟讀大量的各種選集著作,他認為城市中敵人的反動力量最強,而光輝道路的力量最弱,十分難以發動革命成功。而在比較偏遠的鄉下和小城市,政府軍的防守力量小,而且還有更好的群眾基礎,隻要能夠積少成多,也能形成很大一股力量。這就是秘魯版的“農村包圍城市”。
吳奇軒雖然手中兵力有限,但掌握的資源卻是誰也比不上的。他在刺殺藤森離開利馬之後的第三天,就用金錢籠絡了幾個政府軍的低級軍官,說服他們把部隊交給自己,然後拿著美元去享福。在經過的地區,吳奇軒還打出旗號來征兵,這個時候秘魯的失業率高的可怕,通脹率有36上,很多人處於饑餓和貧窮中。
也許他們的狀況比當年民國時期的中國人好一些,但性格上中國人保守安穩,有一口飯吃就不會作亂,但拉丁人性格奔放浪漫,容易被煽動起來。加上吳奇軒手下有專門做這種工作的紅警間諜,等到他的隊伍真正進入阿雷基帕省的時候,他已經有一千多名部下了。
通過收服政府軍的編製,吳奇軒這支隊伍擁有幾台裝甲車和坦克,不過真正打仗用不上這種東西。運兵主要靠皮卡和軍用卡車,而士兵們也主要靠輕武器戰鬥。因為搭上了西木和戰略局這條線,吳奇軒手中不缺武器,齊一鳴從俄羅斯掠回來的什麼ak4隨便發上個幾千支給吳奇軒就是相當重要的資產了,再加上重機槍、pp迫擊炮這類的相對重型火力,吳奇軒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在秘魯的武裝中算是出類拔萃的。
特別他還有一百多名來自西木和紅警基地的士兵,這些人才是他最能指望的力量,能打硬仗,也會打仗。
吳奇軒為了保證自己的武器和物資來源通暢,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馬科納港。這個城市建在礦山旁邊,背靠著一段沙漠,區位條件其實並不算很好。但是比起阿雷基帕省的幾處條件很差的港口,這裏最起碼還能停個數千噸的大船
攻占馬科納港並沒有什麼難度,秘魯政府在這裏沒有什麼太多防禦力量,短暫的十幾分鍾交貨後,吳奇軒順利占領了這座規模大概隻比中國的一個鄉鎮略大的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