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 科索沃(1 / 2)

在結束了對盧旺達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後,中國進入了相當長時間的非戰爭時期。從八五年至今,中國本土雖然維持著長久的和平,但中國pla卻沒怎麼閑著,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打過仗。這些仗大都能夠找到國際法的依據,雖然有被指摘的空間,但大體上風評不算太壞。比如參與涉俄戰爭和盧旺達大屠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不少生命。自然,中國也在這些戰爭中攫取了巨額的好處。

雖然盧旺達之後,中國開始了多年的無外戰年代,但實際上中國在戰略上的擴張,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數年的工夫,中國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區建造的軍事基地,不斷在增多著。

印度洋沿岸在索馬裏、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和緬甸各自興建的軍事基地,使中國穩穩地壓住了美國僅有的迭戈加西亞基地,成為了在印度洋海域內話語權最強大的國家,也確保了自己的重要能源航線的安全與暢通。西太平洋沿岸,除了中國本土的各基地,中國還在南太平洋開辟了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共和國新不列顛島上的拉包爾基地。94年時這裏被火山覆滅,中國聯合南洋在此進行重建工作,並趁機修建了一個大型的海軍基地,為中**力在南太平洋的活動提供了據點,也增強了澳大利亞和美國的憂慮。中國海軍將拉包爾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並在此大興土木。這裏良好的港口條件使得中國可以在這裏停泊大編製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而且陸上麵積廣大也便於修建兵營、訓練場、機場等軍用設施。不僅海軍對拉包爾十分在意,空軍也同樣如此。空軍在拉包爾也部署了不小的力量,包括兩個殲擊航空團和一個轟炸航空團,主要在此部署圖-22m逆火轟炸機,還有少數幾架轟-8雷神戰略轟炸機。

逆火的作戰半徑足以覆蓋菲律賓、關島、澳大利亞等地,這些超音速轟炸機自從加入了中國空軍的作戰序列後,就讓美國人相當頭疼。顯然中國在利用轟炸機的能力上不比蘇聯人差,中國裝備有數百架轟炸機,包括逆火、雷神、世紀在內的三種轟炸機,配合使用下形成了層次分明的空中打擊體係。

西太平洋地區北段,靠近美國阿拉斯加的勘察加半島,中國和遠東共和國共同經營了一個進出太平洋的海軍基地,其主要作用就為兩國海軍的核潛艇部隊提供安全進入太平洋深海的入口。在西太平洋中國將建立勘察加基地、台東基地、三亞基地和拉包爾基地四大潛艇出擊基地,從而在更大的寬幅上對美國進行海基核威懾。

在從勘察加到拉包爾一線中國或在大陸,或在島嶼上構成的基地鏈,被戰術學界稱為“門鎖”,將整個中國本土保護在門鎖之內,而且還能對美日等國形成巨大的威脅。門鎖的存在被美國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除了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基地,中國在非洲和歐洲同樣也開辟了多塊海外基地,並有著巨大的戰略價值。比如在西非的安哥拉基地、尼日利亞基地,都中國在大西洋地區抗衡美國和其北約盟友的重要據點。在歐洲,中國在東歐社會主義三國也同樣建立了軍事基地,尤其在南斯拉夫的軍事基地,對北約和美國而言如鯁在喉。雖然南斯拉夫的中國海外基地規模有限,也不如在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規模大,但隻要在此保持軍事存在,就足以讓人寢食難安了。平心而論,雖然東歐社會主義三國中,真正算得上中國鐵杆的隻有羅馬尼亞,而表麵上看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都不完全屬於中國的鐵杆盟友,同樣保持比較大的自主性。其中美國和北約認為捷克斯洛伐克介於北約和上合之間搖擺的力量,雖然這個國家仍舊cp專政,但本國還存在一定民主力量,而且處於歐洲內陸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敢輕易將自己卷入到紛爭之中。

這樣來看,南斯拉夫則西方最希望拉攏或者擊垮的一個國家,一個高度親華的南斯拉夫,又在歐洲柔軟的下腹部,讓歐洲諸國都十分擔憂,中**隊可以用南斯拉夫作為翹板,攻擊中歐、南歐,甚至連接中東和北非地區,對整個歐亞大陸的戰局都將有重大影響。

所以,從克林頓政權認定中美之間必然圍繞世界主導權,發生一場不亞於美蘇冷戰的爭端開始,戰略目的上,美國就確定了要將南斯拉夫爭取過來,或者將其徹底打爛,從而使中國失去利用這裏的窗口。中國需要南斯拉夫,需要的一個完整而強大的南聯邦,而如果南斯拉夫因為種種原因分裂或者陷入內戰,那麼中國就算願意下血本去恢複,收到的成效恐怕也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