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著小布什擴大戰爭範圍的戰略思想,北約盟軍不僅在西南太平洋發動了一場所羅門群島戰役,而且與此同時,美國的歐洲盟友們也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歐陸戰役,以策應美軍在西南太平洋的行動。
在歐洲上合組織的力量相對薄弱許多,隻有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三個國家。而且這裏相距中國太遠,跟中國沒有直接性接壤,也使得中國在戰時很難直接向這一地區輸送兵員。
而歐陸戰役的爆發卻不是先從北約國家攻擊上合組織成員國開始的,而是對“中立”的捷克斯洛伐克開始的。
捷克斯洛伐克是在東歐劇變中三個仍舊保持cp統治地位的國家之一,不過不像是極盡靠近中國的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與中國之間若即若離。一方麵雖然紅旗不倒,但捷克斯洛伐克人還是比較親近西方價值觀,而另一方麵齊一鳴也刻意保持捷克斯洛伐克與中國的距離,作為一個潛伏下來的棋子,在需要的時刻再利用。
在大戰開始之後,歐洲北約國家認為捷克斯洛伐克是可以拉攏的對象,而且捷克斯洛伐克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的先進軍火,包括vt4主戰坦克、f9戰鬥機等產品,美國也希望能夠通過策反一個中國武器使用國,而了解更多關於中國武器的利弊,從而找到更多擊破中國軍隊的方法。
捷克斯洛伐克國內還存在相當數量的帶路黨,九十年代初的清洗雖然讓不少“進步人士”被關進了大牢或者被驅逐,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重生,新一批的帶路黨也長得差不多了。
從20l年末開始,歐洲情報機關就利用各種手段,向並沒有對大戰有什麼反應同時保持中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境內走私軍火,而美國也用了當年折騰科索沃的方法,訓練了相當一批人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並且使用金錢、美女和各種手段腐化了一部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官員和軍官,一場政變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爆發了。
政變爆發地點選擇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發,還是老套路一群“熱愛自由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彙聚在廣場上,要求政府停止保持中立,加入到“自由民主”的北約陣營中,保護歐洲乃至世界的人權和自由。
不過大多數捷克斯洛伐克人還是長腦子而且理智的,北約軍隊在處處戰線不斷吃敗仗,印度洋戰區已經徹底糜爛,印度和南非恐怕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要被中國占領,而且那時候西南太平洋戰區美軍的進展也是不敢恭維,腦殘到如何程度才能讓一個國家打破對自己有利的中立局麵,而且破壞自己長久以來跟中國比較友好的外交關係,而加入到可能會輸的一方?且不提自己國家的子弟會被送上戰場成為炮灰一節,但至少也要挑一個可能獲勝的陣營吧
不過,更多的那些不願意參加戰爭的人,也懶得參與到什麼遊行示威活動中,這就是所謂的少數派聲音更大的現象,因為大多數人滿足於現狀而不喜歡發聲。
跟科索沃的情況不同,在西方國家情報組織的策劃和慫恿下,這些捷克斯洛伐克的帶路黨根本也不想栽贓嫁禍什麼的了,戰爭的爆發讓很多事情都變得簡單化了。帶路黨武裝力量趁不少警力和兵力來廣場控製示威規模的時候,對布拉迪斯拉發進行“起義”,大約有兩千多名叛亂分子參與到了起義之中。問題是在非戰時狀態下,即便是斯洛伐克的首府,也並沒有太多的士兵鎮守,更沒有重型裝備。那些叛亂分子利用建築等設施進行城市戰,更增加了捷克斯洛伐克士兵對其圍剿的難度。
叛亂分子們迫不及待地在布拉迪斯拉發宣布建立斯洛伐克官方政權,而西方的美英德法意西等國家也迫不及待地對這個可能明天早上就會被推翻的新政權進行承認。並且把問題上升到了民族對抗的高度,要求捷克方麵停止對斯洛伐克人的迫害,並且把其軍隊從斯洛克發撤出。
而更加聳人聽聞的是,德國國防軍和波蘭軍隊從波蘭南下進入捷克斯洛伐克,號稱介入捷克斯洛伐克局勢之中,並對當地人的安全進行保障。當豹2坦克帶著隆隆的柴油機聲和成隊的士兵開入捷克斯洛伐克城鎮的時候,所有人也都明白了,這又是一場西方主導的鬧劇,目的就是控製捷克斯洛伐克這個中歐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處於歐洲相對中心的部分被德國、波蘭、奧地利、匈牙利和烏克蘭所包圍,並不與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接壤。雖然捷克斯洛伐克從來沒有表示站在中國的一方,但是美國和北約是無法接受一個選擇中立的國家處於北約軍隊直麵巴爾於的腹背方向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像瑞士,她是有可能隨時拋棄自己的中立屬性而選擇加入上合一方的。那個時候,北約前線位於奧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的部隊將會遇到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大威脅,而影響到整個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