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策帶著手下,趕往汴京,以向宋徽宗表示誠意。
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打消皇帝對自己的懷疑和猜忌。
畢竟寧策親自來京,等於是任由皇帝處理,這反而證明了他問心無愧,沒有造反的心思。
對寧策而言,取得皇帝信任,盤踞鄆州,養精蓄銳,以待天下有變,才是他的最上策。
而無論是痛打李彥,還是親自進京求取諒解,都是掌握鄆州的前提條件。
趕跑了李彥,才能專心致誌發展鄆州,而前來汴京,爭取到宋徽宗的支持,才能一心一意地在鄆州主政,發展經濟,富民強兵。
這是上上之策。
至於前去水滸梁山,寧策覺得那裏地盤太小,發展潛力並不是很大,還要被扣上一個反賊的帽子。
並且這種舉動,等於增加了大宋朝的內耗。
他若是上山聚義,接連打敗官軍。
到了最後,毫無疑問,宋徽宗肯定會派遣最精銳的西軍去征討。
而這些大宋的精銳之師,原本應該是在邊境前線,抵抗凶殘的西夏人和遼人,金人的。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
上山聚義,過於影響大局,容易同室操戈,讓親者痛,仇者快。
不到萬不得已,寧策不會走這一步。
當然,寧策也不是單純的小白,兔,不會乖乖來到汴京,束手就縛,任人宰割。
寧策漫步走在街道上,麵帶微笑,目光溫和地在街道兩側的民眾身上,一一掠過。
不遠處,魯智深穿著一身灰色僧袍,手持禪杖,正立在一戶人家門前,像是在化緣。
兩人目光,交錯而過。
寧策微微側頭望去,另一邊,時遷挑著個扁擔,做貨郎打扮,擔子裏全是一些日用雜物和針頭線腦,正在一處樹蔭下擦汗,遠遠地看到寧策,他微微頷首。
更遠處,孫安帶著十幾人,扮做販賣棗子的客商,也如同其他百姓一樣,站在路邊,裝作好奇的樣子,向這邊看。
但寧策依舊能從孫安的眼中,感受到濃濃的關切之色。
寧策心中,不由得一陣感動。
史文恭率領二百精銳士卒,此刻正潛伏在汴京城外,隨時等待接應寧策。
若是宋徽宗真的昏了頭,想要對寧策不利。
寧策也隻得走最後那一條路。
到時時遷會伺機在汴京製造混亂,然後魯智深,孫安,張憲等人,便會護送寧策,殺出城外,和史文恭的部隊彙合,然後逃往梁山。
至於現在占據梁山的晁蓋等人,根本沒有被寧策放在眼中。
現在山寨上文的隻有一個吳用,武將方麵,也隻有晁蓋,林衝和劉唐三人,其餘杜遷,宋萬,朱貴,皆是碌碌之輩,不足為慮。
以寧策手中實力,可以輕易碾壓他們。
當然,寧策之所以冒著生命危險,前來汴京,還有一個原因,他沒有對手下講。
那便是爭取人心。
畢竟大宋朝還是有很多忠臣良將的,一旦造反上山,就成了亂臣賊子,有些名人名將,會顧忌身份,不敢或是不願前來投奔寧策,為寧策效力,不願幫助寧策。
比如宗澤張叔夜等人。
寧策篤信,若是自己造反。
宗澤絕對會暴跳如雷,老頭親自率軍前來清理門戶,也不是不可能。
到時麵對自己恩師,打是欺師滅祖,不打,是束手就縛。
可謂進亦憂,退亦憂。
所以,寧策打算冒最大的風險,爭取利益的最大化。
“寧大人!”
“寧青天!”
“寧大人我們支持你!”
“支持寧大人,打倒李彥這個狗賊!”
周圍的百姓,臉上露出發自肺腑的笑容,紛紛用敬仰的目光,投向寧策。
更有一些百姓,拿出一些銅錢,水果,肉食等物上前,想要送給寧策等人。
隨行的士卒們也不怎麼阻攔,任由百姓上前。
畢竟,對寧策的舉動,他們也是非常欽佩。
寧策進城後,守門將領知道他的身份,不敢怠慢,派了五十餘名精銳士卒,說是護送寧策前往宮中,但寧策心中明白,此舉,也有監視,看押之意。
但寧策對此,至少是表麵上,並沒有顯得如何排斥。
不知何時,張憲手中多了好幾個包袱,裏麵有沉甸甸的銅錢和金銀,也有一些吃食。
張憲已經快拿不動了,但老百姓依舊不斷地往他手裏塞東西。
寧策見狀,隻得停下腳步。
微笑著對周圍百姓拱手施禮。
“諸位的好意,本官領了,這些金錢,肉食,果子,諸位還是拿回去吧。”
誰知百姓們聞言,卻是更加熱情起來。
張憲拿不動,他們就把東西往寧策這邊扔。
扔錢的,扔吃的的都有。
還有一些年輕的俊俏小娘子。
臉紅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