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濟南城下。
十餘萬宋軍,旌旗招展,兵強馬壯,百裏連營,將濟南城圍得水泄不通!
在朝廷成功利用風箏,送出情報,並以罷官,發出了最強烈的威脅後,眾多實權官員,將領,終於再不敢以‘未接到旨意’的借口,推脫下去,紛紛點起精銳兵馬,殺奔濟南府,以求救回安德帝姬,一雪前恥。
率先殺奔到濟南城下的,卻不是距離最近,兵力也最強的劉延慶所部,反而是李綱,寧策帶領的青州軍!
寧策在城下駐紮了數日,每日閉門不出,而完顏闍母也沒有出戰的意思,似是因樂安港一戰,大傷元氣。
在青州軍的帶頭示範下,其餘附近州府,試探過後,也開始大膽地調兵遣將,逐漸會師一處,不斷向濟南城聚集。
時至今日,宋軍越來越多,濟南城下,已經足足聚集了十餘萬大軍!
所謂人多力量大,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宋軍上下的膽氣,頓時便為之一壯!
宋軍大帳之中,李綱,蔡京兩位文臣,高坐正中。
再往下依次是鎮北王寧策,經略使劉延慶,登州知府趙鼎,濟州太守時文彬,琅琊節度使項元鎮,陳州兵馬都監吳炳彝,鄭州兵馬都監陳翥,東昌府兵馬都監張清等人。
眼看眾人濟濟一堂,兵強馬壯,蔡京不禁哈哈大笑。
“國難思良將,板蕩知忠臣!
諸位不懼金兵淫威,率軍前來救援帝姬,拳拳報效之心,天日可鑒!
來日我軍擊敗金兵,救回帝姬,老夫定會上奏朝廷,為諸位請功!”
眾人聽了,紛紛稱謝,臉上神色,都是較為輕鬆。
他們樂觀是有理由的,根據情報得知,完顏闍母在青州,被寧策輕鬆殺敗,大敗而逃,丟下無數輜重,據傳逃回濟南府的金兵,隻有一萬餘人,並且士氣低落。
反觀宋軍這邊,兵力最強的,便是帶了足足五萬大軍的劉延慶,隨後登州知府趙鼎,濟州太守時文彬,以及諸位節度使,兵馬都監等,也都帶來萬餘左右的兵馬。
隻有最先率軍殺到濟南城下的鎮北王寧策,帶的兵馬最少,隻有可憐巴巴的三千人。
總共算下來,宋軍共計十一萬大軍,在數量上,相比金兵,形成碾壓的優勢。
難怪完顏闍母如此驚懼,眼看宋兵殺來,居然一反常態,不但沒有出城作戰,反而緊閉四門,做出一副死守的架勢。
李綱,蔡京並列而坐,李綱不苟言笑,蔡京卻是左右逢源,跟誰都能說上兩句話。
李綱作為堂堂兵部侍郎,氣勢居然還沒有旁邊已經致仕的老太師蔡京強。
登州知府趙鼎見此場景,微不可查地歎了一口氣。
原因他也知道,所謂強者為尊,蔡京背後是劉延慶的五萬大軍。
但李綱的背後……
隻有寧策的三千兵馬。
兵力遠遜於人。
難怪李綱腰杆子硬不起來。
蔡京的目光,有意無意在寧策身上,淡淡一瞥。
輕咳一聲後,老太師徐徐開口,“聽聞帝姬被劫,老夫心急如焚,當即與劉延慶將軍,率領五萬大軍,星夜來此。
諸位也是盡起麾下精兵,趕來救援。
老夫感覺奇怪的是。
寧策,你身為鎮北王。
為何此次出兵,隻帶了三千人?
難道你就靠著這點兵馬,去勤王麼?”
琅琊節度使項元鎮,原本便與蔡京交好,當即也望向寧策,冷冷一笑。
“王爺深受朝廷重恩,為何此次出兵,卻是如此敷衍?”
寧策微微低頭,彈去衣衫上灰塵。
李綱卻急忙替他分辯
“諸位的轄區,並未遭受戰火,是以實力未損。
而寧策麾下,先是最精銳的六千鐵甲兵,跟隨索超,前去勤王,幾乎悉數壯烈戰死,以至於元氣大傷。
老夫接手樂安港時,城中隻有二百可戰之兵。
雖然近日鎮北王大力募集兵馬,日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