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守住師徒情深,弄砸伉儷情深;紅石山上廟宇裏的怪事(1 / 3)

在清康熙年間,戰亂肆虐的四川,人們疲於奔命,生活艱辛。

於是,一個名為“湖廣填四川”的計劃被提出,旨在吸引大批湖廣老百姓遷入四川。朝廷出台各種優惠政令,讓人們眼花繚亂。有的人可以免費得到土地,有的人則能享受到稅收減免。

湖廣老鄉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湧向四川。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土地,踏上了茫茫的長路。有的人帶著家人和財產,有的人則隻身一人。他們走過崇山峻嶺,越過河流湖泊,來到四川這片神奇的土地。

在四川,他們看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茂密的竹林和綠油油的稻田。他們開始在這裏安家落戶,建起了自己的家園。慢慢地,四川變得熱鬧起來,人們的臉上也多了笑容。

在一個風光如畫的湖南與四川相接之處,有一戶姓李的家族。一日,當家之人李老先生因體力不支又受了涼,開始出現了腹瀉、發熱等症狀,讓他的家人們十分擔憂。李老先生的臉色蒼白,額頭上布滿了汗珠,他的身體不住地顫抖著,仿佛隨時都要倒下一般。他的家人們憂心忡忡地圍在他身邊,試圖想方設法給他緩解病痛。但是,情況似乎越來越糟糕了。

他身體很虛弱,已經兩天沒吃也沒喝了。由於沒有郎中醫治,他的病情變得越來越嚴重。現在,他的氣息非常微弱,就像一根遊絲一樣。他的家人們心急如焚,他們沒有辦法,隻能在原地支起了一個簡陋的鍋和架子,為他煮點稀粥喂養他,希望他能保持微弱的生命力。但是,他看起來非常虛弱,似乎再也不能承受任何路途奔波的折磨。

夫人心中憂慮重重,淚水淌過眼角。突然,她聽到了一聲“師母”,緊接著,一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向她跑來。這位男子名叫畢守仁,曾經的啟蒙老師正是李老先生。

他的到來,讓夫人的心情變得稍微安定了一些。畢守仁一邊喘著氣,一邊向夫人解釋道,他聽說夫人近來心事重重,便特地趕來探望。夫人心中感動不已,向畢守仁道謝。

畢守仁和夫人並肩坐在庭院中,靜靜地聊著天。突然,他問起了李老先生的近況。夫人黯然神傷,說起了李老先生的逝世。畢守仁默默地聽著,臉上露出了悲痛的表情。

他沉默了一會兒,輕輕地拍了拍夫人的手,慰問道:“老師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夫人不要太過悲傷,要記得珍惜當下,好好生活。” 夫人聽了,感動得淚流滿麵,她明白了畢守仁的話中所蘊含的深意。

在畢守仁的慰問下,夫人的內心逐漸平靜了下來。她深深地明白,生命中的每一個離別都是一種成長,一種能量的轉化。李老先生雖然已經離開了,但他的精神將永遠鐫刻在夫人的心中。夫人因此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更加感恩身邊的人們。

他們已有多年未見,沒想到這次竟在途中得以偶遇。此時,一份深情厚誼在兩人之間緩緩綻放。

畢守仁得知先生的情況後,急忙從家裏的行囊中取來一個圓鼓鼓的瓷壇。他小心翼翼地將瓷壇放在李老先生的枕邊,輕輕地揭開瓷蓋。此時,一股濃鬱的清香彌漫開來,仿佛讓整個房間都被包圍在了花香裏麵。

這是畢守仁親自釀製的名茶,從采摘到製作都經過了精心的嗬護。他知道,這是李老先生最喜歡的茶,也是他們多年前在一起品嚐過的茶。

茶香四溢,仿佛將兩人的情誼緊密相連。李老先生感激地看著畢守仁,似乎在說:“多年不見,你還是那個懂我心意的人。”畢守仁則微笑著,默默祝願著李老先生能夠早日康複。

瓷壇輕輕一轉,香氣頓時彌漫開來,仿佛整個房間都被這股誘人的味道包圍。李家人麵麵相覷,眼中流露出一絲猜測的神色。

“這是豆豉嗎?”一個人小聲地說道。

“不對,是肉。”另一個人立即反駁。

“還有一些香料的味道……”第三個人加入了討論。

李老先生原本昏迷的神情,此時卻似乎有了些微的變化。他的眉頭輕皺,似乎在猜測著這股香味的秘密。忽然,他虛弱地開口說話了:“好香啊,我好餓。”

房間內的每個人都被這句話驚呆了。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向躺在床上的李老先生,心中湧起一股深深的不安。

但是,就在這時,瓷壇裏傳出了一聲輕微的響動。所有人都緊緊盯著瓷壇,仿佛能聽到裏麵的食物在翻滾著。

最終,瓷壇被慢慢地打開了。一股肉香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李家人的眼睛瞪得比銅鈴還大,他們紛紛咽了口口水,不禁想起了那些美食節目裏的場景。

李老先生盯著桌子上的那一盤盤美味,一時間說不出話來。但是,他的嘴角卻微微上揚,仿佛能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一碗熱粥,溫暖著這片淒涼。畢守仁輕輕取出豆豉,倒入粥中,想要喂給李老先生。李夫人擔心地問道:“守仁啊,他這幾日水米未進,這些肉啊、豆豉啊什麼的,吃了會不會讓他更難受啊?”

畢守仁微笑著回答:“夫人放心,這些豆豉是為了讓他的粥更好吃些。而這些肉,就算他不吃也無妨,隻是我想讓他嚐嚐家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