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倆的故事(上)(1 / 2)

我倆的故事

為什麼一開始會寫這個故事,首先感謝饒平如老師。能讓我看到能影響幾代人的愛情故事,很感動我,所以我決定將用自己的語言寫出關於平如美棠老年的簡易故事,美棠走後,對於他們的愛情,畫冊裏的愛情和相思。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故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喜歡。我也是極力推薦這個故事……

——

1941年畢業之後,饒平如加入了國民黨100軍某炮兵營當觀測員。

1948年,饒平如調離炮兵部隊改當參謀,隨即提出請假回家完婚。請假報告遞交3天後,部隊就接到了轉移的命令。7月,饒平如徹底離開部隊,回到南昌,8月中旬與美棠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1951年,輾轉來到上海,在江寧路上的大德醫院做會計,兼職做出版社編輯。

1958年,因為是國民黨軍人,饒平如被送到安徽六安某農場接受“勞動改造”,此後陸續在安徽某齒輪廠做工。

1979年,饒平如平反後回到上海,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做編輯。

序:

91歲的饒平如為紀念妻子美棠所畫的18本畫冊。妻子毛美棠2008年病逝後,他手繪數百幅畫,記述他們從初識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別的70多年時光,有愛情的甜蜜,有平凡的生活。均配有小詩或短文介紹。《我倆的故事》記錄了一個家庭近60年的動蕩曆史,見證了一對夫妻近60年的愛情,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流傳的多幅《我倆的故事》插圖中,其中一幅畫的是一個女孩子在支起的竹窗內對著鏡子塗口紅,那嬌羞的樣子,柔美的姿態,令人頓生愛慕。這是饒平如見到美棠第一麵的場景,當年怦然心動的感覺躍然紙上。這在我下文中會有所提及。

全文簡要:

參軍:

1922年,生於江西南城,爺爺是清朝時期的三品官,到父親這一代,仍是大戶人家。

我11歲的時候,父親好友的女兒毛美棠來家裏玩,她8歲,梳著辮子。我給她玩玩具,我們兩個人呆了一個下午,沒說什麼話。

當時沒有想到,麵前的這個梳著辮子的小姑娘,將是我一生的伴侶。

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懷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誌,作為一名熱血青年,饒平如也卷入到抗日的浪潮中去。

當時國共合作,在和日本人在打仗,到處都沸騰了。1940年,我上高二,沒等到高三畢業,就去江西上饒,考取了黃埔軍校。走之前,父親贈詩一首“倭寇侵華日,書生投筆時”。我在綠書包上縫了四個白色的大字“長征萬裏”。

的確是長征,我和同伴花了4個月,從江西走到位於成都的黃埔軍校報到。當時戰亂,有火車我們就坐火車,沒有就走著過去。去時是秋天,還穿著短袖,到成都是冬天,我還穿著短袖,衣服破破爛爛,像個叫花子。

畢業之後,饒平如加入了國民黨100軍某炮兵營當觀測員。1946年,戰爭結束,父親從江西老家來信,讓饒平如趕緊請假回家結婚。父親當年的贈詩裏還有一句“功成兒解甲,宜室拜重慈”。

相愛:

“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相思始覺海非深。”這是饒平如寫的一首詞,擠在畫冊的扉頁,饒平如說,這是他畫畫的原因。

見到美棠之前,有人介紹過兩個女朋友,我都不樂意。這個世界蠻奇怪的,其他人就是沒有感覺。

確定關係後,有一天,我們在南昌的湖濱公園裏談戀愛,我不好意思說“我愛你”,唱了一首很流行的英文歌曲“OhRosemarryILoveYou”。

我們兩個都喜歡音樂,她唱歌,我吹口琴。

結婚之後,我們先到貴州工作。1951年,我輾轉來到上海,在江寧路上的大德醫院做會計,兼職做做出版社編輯,每個月工資240元,當時一般人的收入幾十塊就不錯了。這是我一生中最風光的日子,算命先生也說我“平生最利東南”。美棠不需要工作,在家做全職太太,還雇了一個保姆。

沒想到,1958年,生活全變了。因為是國民黨軍人,饒平如被送到安徽六安某農場接受“勞動改造”,此後陸續在安徽某齒輪廠做工,跟妻子兩地分居長達22年。這22年間,他們寫了上千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