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停下手中的筆,深吸了口氣:“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很多寶貴的資料可以保存。隻是……”他的目光轉向那堆已經燒成灰燼的書籍,“我總覺得這是一場巨大的遺憾。”
狄仁傑淡淡一笑:“世間事,總有得有失。更何況,真正的知識,永遠都留在我們的心中。”
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書桌上,與墨香混合,形成一種特有的氛圍。學子們坐在草地上,或者閱讀、或者吟詠、或者繪畫,盡情享受這文人墨客的生活。
李凡也隨著這種氛圍,慢慢沉浸進去,忘記了時光的流逝,忘記了昨天的火災,忘記了未來的未知。此刻,他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子,享受著這大唐盛世的文化熏陶。
夜晚,書院裏傳來悠揚的琴聲。李凡被吸引,沿著聲音找去,原來是狄仁傑正在彈琴。他輕輕走近,坐下來,靜靜地聆聽。
兩人,一個來自未來,一個是大唐的少年才子,在這寧靜的夜晚,靠著音樂,仿佛跨越了時光的鴻溝,找到了彼此的共鳴。
這一夜,橫渠書院的燈火通明,仿佛要用這種方式,照亮那被曆史遺忘的角落,也照亮李凡的未來之路。
早晨,橫渠書院裏的鳥兒鳴叫得尤為響亮,仿佛也要參與到這裏獨特的學習氛圍中來。學子們按部就班地開始了一天的課程。然而,這個早晨有些與眾不同。一位新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這位新生名叫高駢,相貌普通,但目光中閃爍著一股聰明與活力。他到來並未引起多大注意,卻自自然然地融入了這個小社群。
在晨課之後,狄仁傑、李凡和高駢被分配到同一個研究小組。今天的課題是研讀《易經》,高駢顯然對這一古老文獻有著深厚的興趣。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其中的哲理和自然界的規律高度一致。”高駢一邊翻閱《易經》,一邊說。
李凡覺得他說得有道理,點頭應和:“你說得很對,這其中所包含的自然法則與我們未來的科學有些許相似。”
高駢聽了,眼睛一亮:“哦?未來的科學?請細說。”
李凡意識到自己言之不妥,連忙改口:“我是說,如果我們將這些自然法則進一步探索,或許能夠發現更多引人入勝的東西。”
狄仁傑微笑著看著兩人討論,他能感覺到高駢的出現似乎給李凡帶來了新的活力。
午間,學子們在院子裏集結,準備前往附近的湖泊進行遊泳。這是書院的一項傳統活動,旨在強身健體,也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的好機會。
高駢也加入其中,但顯然並不擅長遊泳。他站在湖邊猶豫不決,最終選擇坐在岸上觀看。
李凡遊了一陣子,回到岸上,坐在高駢旁邊:“不遊泳嗎?”
高駢苦笑道:“我並不擅長這個,還是看你們遊得自在,我也高興。”
李凡笑了笑:“每個人都有他擅長和不擅長的事,就像我,對於這裏的一切都還不太適應。”
兩人這樣坐在湖邊,看著其他學子們歡聲笑語地遊泳,心中都有些許的釋然。
傍晚時分,一場即興的詩會在書院的小花園裏舉行。狄仁傑、李凡、高駢以及其他幾名學子圍坐在一起,吟詠唐詩,各自表達自己的感悟。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高駢吟詠完,感歎道:“這江南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
李凡微笑著補充:“此景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眾人聽後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晚風習習,詩意漸生。
這一天,書院的生活如同往常一樣充實而平靜,但對於李凡來說,這一天有了額外的意義——他交到了一位新朋友,他們共同探索著這個古老而又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