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書院內,一切都是那麼的寧靜和安詳。午後的陽光灑在精致的院落中,穿過楊柳的綠葉,隱隱地露出一絲溫暖。李凡坐在自己的書房裏,一手捧著一本《廬陵行狀稿》,一手則輕輕地拿著毛筆,在絹布上練習著行書。
這裏沒有現代世界的喧囂和紛擾,一切都顯得那麼單純和美好。然而,李凡心裏卻隱隱感到一絲不安和焦慮。
他知道,自從他意外地穿越到這個時代以來,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他渴望能夠成為這裏的一部分,但他同時也知道,他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異鄉人”的標簽。
李凡也很珍惜與書院同學們的關係。他覺得,在這裏,他終於找到了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趙一帆,聰明熱心,總是能在關鍵時刻給人以鼓舞和信心;陸小鳳,沉穩內斂,但卻擁有著無法言喻的魅力和智慧;周芷若,堅強獨立,但卻因性別而飽受歧視和冷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但他們也都知道,想要實現這些夢想,需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除了學習,書院裏還有很多其他的活動和課程。比如說,每個星期五下午,都會有一場公開的辯論賽。而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書院則會組織一次野外考察。
李凡特別喜歡這些活動。他覺得,這些活動不僅能夠鍛煉他的身體和意誌,還能讓他更加了解這個時代的文化和曆史。
正當李凡沉浸在這樣的想法中時,一個清脆的敲門聲突然響了起來。
“請進。”李凡放下手中的毛筆,輕聲說道。
門緩緩地打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門口——狄仁傑。
“李兄,午後無事,是否願意同我一起去聽今天的辯論賽?”狄仁傑微笑著問道。
李凡心裏一暖,他知道,這或許是他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一個簡單但真誠的邀請,一個無聲但深情的交流。
“當然,我很願意。”李凡站了起來,笑著回應。
兩人一同走出書房,踏上了通往辯論場的小徑。李凡感到,無論未來會發生什麼,至少現在,他找到了一絲真正屬於自己的安寧和快樂。
李凡和狄仁傑走到辯論場,人群已經聚集得差不多了。在土台上擺放著兩把椅子,準備迎接今天的辯手。趙一帆和陸小鳳都在那裏,他們是今天辯論賽的參與者。
李凡看向狄仁傑,後者輕輕一笑,“今天的話題是‘是否應該改革科舉製度’,應該會很精彩。”
趙一帆首先上台,他開始闡述科舉製度的優點,如何選拔賢能,如何保持社會穩定。陸小鳳則認為科舉過於注重記憶和套路,限製了人的創造性和多元發展。兩人的觀點尖銳地碰撞在一起,引發了觀眾熱烈的討論和掌聲。
李凡心中暗讚兩人的口才和深度,同時也思考著自己的看法。他覺得,兩人的觀點都有道理,關鍵是如何平衡。
辯論結束後,李凡和狄仁傑、趙一帆、陸小鳳以及周芷若一同前往書院附近的茶樓。他們點了一壺碧螺春和幾樣小點心,坐在窗邊的竹椅上。
“今天的辯論確實讓人大開眼界。”周芷若笑著說。
“是啊,我覺得這樣的交流對我們都是很有益的。”趙一帆附和。
“你覺得呢,李凡?”狄仁傑轉向李凡,眼神裏滿是期待。
李凡微微一笑,開始說道:“我覺得,任何製度都有其兩麵性。關鍵是我們如何去平衡,如何在維護傳統的同時,引入新的思想和元素。”
大家聽後都默默點頭,似乎對李凡的話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