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趙盾總覺得做了一件虧心事,對成公越加恭敬,行事越加謹慎。趙穿私下裏對趙盾說道:“屠岸賈是靈公的寵臣,桃園之事,隻有他心存不滿,不如早除,以免後患。”趙盾搖頭道:“別人不挑我們的毛病就已經不錯了,我們又何必找別人的麻煩呢?還是少尋仇樹敵為妥。”趙穿不樂而退,不久,司空鞏伯病卒,趙穿請於趙盾,想要接替司空一職,趙盾知趙穿人望不夠,也沒有同意,趙穿心甚怏怏。趙穿之妻叔姬,自從靈公橫死,每日號哭,大罵趙穿:“吾弟已釋趙氏之罪,他不殺你,你為什麼非要殺他?”趙穿辯解道:“主上不君,國人皆欲殺之,隻不過老天借我的手罷了。”叔姬複罵道:“弑君不忠,殺親不仁,我豈能再以身事你這不忠不仁之人。”到後來,叔姬索性命內侍備車,徑入宮去了。趙穿本以為刺殺靈公立下不世之功,應該加官晉爵,榮耀朝堂了,豈料諸願皆不遂,反落得夫妻反目,琴瑟失和,憤恚鬱積,怨氣難以宣泄,竟至發病而死。其子趙旃(音沾)請求襲父為卿,趙盾礙於公論,拒絕他說:“你還年輕,以後立有功勞,正卿也不愁取得,還是等一等吧。”趙旃頗覺不平。
且說晉國自獻公盡逐群公子,驪姬之亂時,又與諸大夫盟,不許收留群公子,晉國從此沒有公族。成公即位,為了報答和獎勵諸卿迎立之功,決定把諸卿的嫡長子作為公族,賜與田邑,嫡長子的同母弟作為餘子,其餘庶子作為公行,皆享爵祿。按照這個規定,趙盾的兒子趙朔應該享受公族待遇,而趙盾的同父異母弟趙括等隻能是公行。趙盾向成公請求道:“還是讓趙括任公族大夫吧,他是君姬氏的愛子,要不是君姬氏一力主張接我回來,並把我立為嫡子,則臣就是狄人了,哪有今天。”成公同意,於是就讓趙括任公族大夫,負責管理、教育諸公族子弟,趙朔任餘子大夫,管理、教育諸餘子。趙氏在朝中勢力從此更大。
幾年後,趙盾因病去世,成公命卻缺代為中軍元帥,主持國政,下軍佐胥克此時患有神誌錯亂之病,卻缺就勢免去他的職務,而令趙朔接替他。秋九月,成公因楚莊王有北進之勢,遂會諸侯於扈,欲重申霸業,宋文公、衛成公、鄭襄公、曹文公等與會,陳靈公附楚拒絕參會,晉成公就派卻缺率諸侯之兵往討陳國。孰料大軍剛剛出發,晉成公卻在扈病逝,卻缺隻好遣歸各路諸侯,扶成公之靈歸國。回到絳都,卻缺率群臣立成公太子姬據即晉君位,是為晉景公,此前599年事也。
楚莊王聞晉有喪,遂親統大軍,來討鄭國附晉之罪,圍鄭南地柳棼。鄭襄公一麵發兵抵抗,一麵向晉求救。景公召群臣議道:“鄭國可救否?”荀林父說道:“鄭國反複於晉楚之間,即使救鄭,他也不會成為我們的堅定盟友,且先君新喪,不宜動兵。”景公又征求卻缺的意見,卻缺說道:“鄭國新附我國,剛參與了扈盟,如果不救,那就會令各國寒心,我們失掉的就不是一個鄭國了。”景公采納了卻缺的意見,決定派他率兵車四百乘救鄭,鄭人見晉軍來援,士氣大振。卻缺向鄭襄公建言道:“楚軍道我軍新至,不能馬上投入戰鬥,貴軍明日可去搦戰,待兵勢一交,我軍兵車齊發,楚軍不難破也。”襄公大喜。次晨,卻缺命荀林父和欒盾子欒書(諡欒武子)各率軍埋伏於柳棼東西兩側山後,大軍自在正麵結營,鄭軍則到楚營前挑戰,楚莊王對眾將說道:“晉軍遠道而來,現尚立營未穩,可乘今日破鄭,則晉軍自退,若待晉人成軍,恐難取勝。”遂率大軍出營抵敵,兩軍戰在一處,約半個時辰,鄭軍漸漸不支,但聽一聲炮響,左有荀林父,右有欒書,兩支晉軍從山後衝出,直衝楚陣,鄭軍亦乘勢反攻,楚軍不能支,敗退而去。鄭軍取勝,國人皆喜形於色,獨襄公之弟公子去疾麵有憂色,襄公不解,怪而問之,公子去疾回答說:“鄭國處在晉楚兩大國之間,南北受敵,不宜依附於一國,亦不宜與一國為敵。晉楚不講信用,我們也沒有必要講什麼信用,誰來我們服從誰,持兩端可也。今雖勝楚,乃偶然之事,晉國不可能長期保護我們,隻怕楚兵銜恨於我,不久就會重來啊。”
果然,第二年春,楚莊王即與群臣議伐鄭,令尹孫叔敖說道:“鄭方附晉,我若伐鄭,晉必來救,須出大軍,方可取勝。”楚王遂盡起三軍兩廣,殺奔鄭國而來,兵抵鄭都滎陽,楚軍築長堤圍之,日夜攻打。鄭襄公議退敵之策,公子去疾奏道:“楚起傾國之兵而來,勢在取勝,不如與他們講和。”公子宋說道:“不可。今晉強楚弱,我若與楚講和,晉兵來討,又望誰救?不如赴晉請救。”襄公拿不定主意,於是令史官占卜,占卜結果講和不吉,而應該哭著來抵抗。襄公一麵派人赴晉求救,一麵命守城軍民在城牆上大哭,到第十七日,楚軍攻陷城東北角,莊王正要傳令進兵,聽得城頭哭聲震天,說道:“鄭人已知我威,而不知我德,且退以示德,令其畏威懷德,則長服我也。”於是傳令退兵,襄公見楚兵退,以為是晉國的援兵來了,傳令軍民修築城牆,登城巡守。莊王見鄭國並無降意,就又率軍圍城攻打,鄭國人堅守了三個月,晉援仍然沒有來,實在支持不住,襄公隻好牽羊擔酒,出城投降,見了莊王跪言道:“願大王念及楚鄭過往之好,原諒孤一時不明,存鄭宗祀,願從此為上國附庸。”公子嬰齊進道:“鄭國投降,實因晉救不至,並非真心,晉來必然複叛,不如就此滅掉他。”莊王道:“別人的牛踩了我的莊稼,我不能因此就奪了人家的牛啊。”於是接受鄭國投降,派潘尪與鄭人盟,鄭襄公以公子去疾留楚軍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