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襄公聽說晉軍到來,害怕晉軍取勝後追究投降楚國之罪,於是密派大夫皇戌入晉營,說道:“我國投降楚國,實在是不忍社稷傾複,一時偷安,並不是對上國有二心。現在楚軍驕而無備,如果貴軍出擊,我軍協助,必能勝楚軍。”先榖聞言大喜,說道:“敗楚服鄭,在此一舉,就這麼辦吧。”欒書不放心,說道:“鄭人一貫反複,我們勝了,就會依附我們,如果敗了,他們就會倒向楚國,我的意見,鄭人的話不可信。”趙朔附和道:“欒書分析得很有道理,如果聽了他的意見,肯定對國家有利。”趙括、趙同則齊聲說道:“我們千裏迢迢來到鄭國,為的就是要和敵人決一死戰,現在鄭國願意出兵助我,我們還等什麼?先榖的意見是對的,我們一定要按他說的去辦。”荀首悄悄嘟囔道:“這兩個人簡直是自取禍殃。”先榖、趙同、趙括三人竟不經主帥荀林父同意,擅自與皇戌訂立戰楚之約和作戰計劃。
孫叔敖獻計於楚莊王說:“我看晉軍並不想和我們決戰,不如派人去和他們講和,如果晉人同意講和,雙方都可以體麵地退兵,要是他們非要打,那他們就沒理了,我們那時再開戰,可保必勝。”莊王遂派蔡鳩居赴晉軍傳達講和之意,麵見荀林父說道:“寡君自幼命運不順,不善辭令,之所以追隨二先君,來往於楚鄭之間,不過是為了訓戒鄭國而已,豈敢得罪於上國?希望諸位不要在此久留,我們還是各自罷兵歸國吧。”士會代表晉軍回答道:“鄭國不遵循與晉夾輔周室的先王之命,寡君遂命外臣等前來問鄭,豈敢勞貴國之迎送?敬聞君命!”荀林父開言道:“誠能罷兵休戰,乃兩國之福也。”蔡鳩居聞聽二人言語,以為兩軍講和有望,心中歡喜,於是回營複命。誰知先榖認為荀林父、士會等人的做法是害怕楚軍,有損國威,於是派趙括追上蔡鳩居更正道:“剛才他們把我們國君的話傳錯了。寡君命令我們把你們從鄭國趕出去,說:‘不要逃避敵人。’我們不敢違抗呀,貴國還是準備廝殺吧。”蔡鳩居滿腹狐疑,將先後情況報於莊王,莊王也弄不清晉軍倒底是什麼意思,於是再派官位更高的潘尪前往晉軍求和,荀林父重申了講和之意,雙方約定三天後簽訂和約,各自退兵回國。
不料第二天,楚國樂伯、許伯、攝叔三人卻單車前往晉軍挑戰,許伯駕車,飛快地迫近晉軍營壘,車上旗幟呼呼作響,向後傾倒,樂伯則俯身於飛奔的馬背上,撥正馬脖子上的皮帶,又取箭一連射死晉軍數人,攝叔伸出右手,擒住營壘中的一名晉軍,擲於車內,割去左耳,鮮血淋漓地扔回晉營,執俘望本營而馳。晉軍見楚兵單車前來挑戰殺人,派出兩支小部隊分左右兩翼追來。樂伯左射馬,右射人,晉軍無法近前,樂伯箭囊中很快就隻剩下一枝箭了,恰在此時,麵前出現了一隻麋鹿,樂伯一箭射去,正中鹿背,遂命攝叔下車取鹿獻於追來的晉將鮑癸,說道:“時當夏月,不是獻禽的時節,雖然麋鹿未肥,亦請佐諸君一膳。”鮑癸說道:“樂伯善射,攝叔善辭,都是君子,我不殺你們,快回去吧。”攝叔稱謝上車,三人從容歸營。
晉將魏錡未能當上公族大夫,趙旃未能襲父職為卿,二人皆心懷怨恨,並不希求晉軍取勝,又怒沒有抓住楚軍挑戰者,於是請求也前往楚軍挑戰。荀林父說道:“挑戰致師,不過是軍中遊戲,何必在意,不用去了。”二人又要求到楚軍去通盟好,荀林父同意了,並且囑咐二人說:“兩軍將訂和約,你二人到得楚營,應以和議為旨,不可率性造次。”二人答應退出,趙旃先送魏錡登車,說道:“將軍先行,以禮報蔡鳩居修好之使,我將隨後赴楚軍挑戰,以回應樂伯挑戰之辱,咱二人各行其事可也。”魏錡答應而去。卻克見派此二人出使楚軍,忙對荀林父說道:“這兩個心懷不滿的人到了楚營,定會惹出事來,萬一激怒楚軍,招得楚軍來攻,可就危險了,我們還是作好戰鬥準備吧。”言未畢,先榖叫道:“鄭國人勸我們和楚軍開戰,你們不聽。楚國人要求講和,也未必就能罷戰。行軍打仗,本無一定之規,全仗隨機應變,作那麼多準備幹什麼?”士會委婉勸道:“還是作點準備好。如果楚人沒有惡意,我們撤除戒備,也不影響兩家簽訂盟約。如果楚人來攻,我們有了準備,也不致於失敗。就是諸侯之間盟會,以禮相見,警衛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何況現在是兩軍對壘之際。”荀林父始終未出一言,士會退而對卻克說:“元帥懦弱,遇事不決,我們上軍自己作些準備吧。”遂命鞏朔、韓穿等率軍卒分七處埋伏於敖山前。
那魏錡到得楚軍營前,大叫道:“楚軍聽了,奉了我家元帥將令,前來挑戰,有些勇氣的,隻管前來送死。”言畢,取箭射傷將佐一員,又奪壘上認旗一麵,如飛而去。楚將潘黨追出營來,追至滎澤(今河南滎陽市東),魏錡看見麋鹿六隻,想起楚將獻鹿之事,於是彎弓搭箭,射倒一鹿,回頭對潘黨說道:“先生軍務纏身,軍中生鮮怕也難以常供,此鹿敢獻於先生車前,望乞笑納。”乃命禦者下車,取鹿獻上。潘黨笑道:“此樂伯之故智耳,既如此,我亦不追,汝可速去。”魏錡得歸本營,詭報荀林父道:“楚王不準講和,定要交兵。”荀林父不見趙旃,於是問道:“趙旃何在?”魏錡回答:“尚在楚軍營前未歸。”荀林父道:“楚既不同意講和,將不利於趙旃。”遂派侄子荀罃(字子羽,諡號智武子)率兵車二十乘,軍卒一千五百人,到楚營前迎歸趙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