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皇兄師從何處?”

“為兄師從國子監柳文君劉大學士門下!”陸榮欽有些遺憾的說道:

“原本母後想讓為兄師從公子扶蘇門下,奈何扶蘇公子說為兄與他沒有師徒的緣分,因此隻好作罷!”

拂紫綿好奇道:“柳文君是誰?很厲害嗎?”

“柳文君大學士乃是我東淩國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大文人,他的才華頗受世人敬重!有多少學子想要聽他老人家授一節課都要削尖了腦袋排隊等候,大皇兄拜柳大學士為師,已然是無數莘莘學子的夢中所求!”陸榮之顯山不露水的解釋道。

陸榮欽點頭讚同道:“榮之說得有理,倒是為兄不知滿足了。”

“對了,今天來是有正事要與你說,差點就忘記了!”

“等立春之時,你不是要去長豐縣、江陽縣等水患嚴重之處遊曆嗎?我今日前來主要就是想給你說一下此事。”

“長豐縣、江陽縣隸屬彭城一帶,此地地勢險峻,多山脈河流。近幾年彭城一帶滄海桑田,屢有變故,或毀於天災,或重創於人禍。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渭水泛濫一事。”

“據《史記河渠書》記載,從宣至十五年到宣和七年,彭城一帶發生洪澇災害共兩百多起,近百次是因為渭水堤壩決潰而釀成的,而其餘水澇災害有一半以上與渭水溢漲泛濫有關。隨著朝代的更替,長豐縣、江陽縣這兩處水澇次數遞增趨勢越發明顯。”

“朝廷難道沒有想辦法處理水患一事嗎?”陸榮之眉頭緊鎖,問道。

渭水一旦泛濫成災,最先遭殃的還是那些可憐的老百姓。

“當然有!每當地方發生災害以後,父皇就會下旨減免當地的糧稅,並乞任大臣親自前去安撫當地居民,以安其心。”

“朝廷這麼做隻是為了穩定民心,維持基本的秩序,但是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彭城水患一事。”陸榮之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要害。

陸榮欽張了張口,隨即也緘默了,半晌,他道:“其實朝廷以前也曾設法疏浚過渭水水道,在裏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空花了六十五萬緡,沒想到最後竟歸失敗,負責該項工程的官員也是畏罪自盡.........”

“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陸榮之看著眼前愁眉不展的陸榮欽問道。

這個嚴肅的問題在數息了靜默之後,方聽到陸榮欽的回答:“宣和四年七月二十日,渭水在奎山決口,洪水再度衝垮彭城的東南城牆,城中水深一丈五尺,房屋盡淹,死傷無數,官民退居雲龍山等高阜避難。城中連年水淹沙淤,城池也全部被黃沙掩埋,麵對這一慘烈的景象,眾意遷城置於二鋪,但因種種原因,都擱置了下來。”

“遷城之事說起來容易,但是若真的實施了,恐怕困難不次於給渭水改道。”拂紫綿給陸榮之分析道:

“一來是運道不當。彭城一帶方圓百裏多河流山脈,無論百姓把城池遷到哪裏都會遭遇水患;二來是民生不當。遷城不是小事,要舉全城百姓之力打造一座新城池,屆時老弱婦孺全部到城池邊去當苦力搬運木石,到時又是民不聊生啊!”

“三來則是運費不當。朝廷曾花六十五萬緡錢去疏通渭水水道,但若是想要遷城,區區六十五萬緡,隻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四來倉庫不當。民以食為天,彭城百姓少說也有數十萬人,遷入新城,無地可種,無糧可收,隻能等著朝廷的救濟糧。但朝廷恐怕無法拿出這麼多擔糧食來。五來嘛,則是政府不當。從朝廷上下發的財糧,經過層層官員的把控之後,能到當地百姓手裏的不過是十之一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