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吳家(1 / 2)

其實早在李自成攻進北京之前,意識到情況不太對勁的崇禎帝就下達了勤王令: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順軍已經收取大同,即將進入北直隸,這時候崇禎帝才著急忙慌地發出詔書,命令吳三桂及其他關外兵馬,放棄寧遠,入關勤王。

感覺這樣還不保險的崇禎帝還發詔書給了唐通和劉澤清,要求兩人率兵勤王,並給左良玉等幾個實際上已經是軍閥的明軍將領加封爵位,防止這些將領倒戈。

不過令崇禎帝失望的是,最後隻有唐通來北京勤王了,而被崇禎帝寄予厚望的大明忠臣吳三桂走了半個月,每天行軍不到十公裏,速度之慢讓人很難相信這家夥真對大明有多少忠心。

當然崇禎帝的做法也令人相當無語:

他對唯一前來勤王的唐通是這樣賞賜的:

崇禎帝賞賜唐通四十兩白銀,順帶派太監杜之秩前往唐通部監軍,這種離譜的搞法激怒了唐通,唐通於是反戈降了李自成。

至於劉澤清,這哥們說自己摔斷了腿無法行軍,在臨清搶掠一通之後跑路了…

總之,明軍這幫牆頭草,對大明是沒啥忠誠可言的。

李自成估計此時吳三桂這家夥現在應該在永平一帶,兵力也不會太多,劉宗敏兩萬人馬,又是突襲的話還是有可能幹掉吳三桂的。

想到這,李自成又再次下令讓駐紮在河南,保定,山西等地的順軍加快速度,趕到北京集結,如今時間寶貴,他需要盡快把自己能集結的部隊集中起來,開往山海關。

原來的李自成把兵馬像撒鹽一樣撒在各地的做法相當愚蠢,此時的北方,到處都是一片喜迎新朝的氣象,根本不需要什麼兵馬駐守。

而且這些兵馬人數也不夠多,曆史上在李自成慘敗山海關之後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就被叛變的明軍降軍和士紳絞殺。

因此與其讓這些兵馬就這樣毫無作用地消失,不如把他們集中起來增加與清軍決戰的兵力。

想到這李自成皺著眉頭看著地圖,直覺告訴他,吳三桂這人絕不會傻傻地在永平等著順軍殺上門把他幹掉。

就在李自成想著吳三桂的事情的時候,杜勳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陛下,吳襄求見。”

杜勳這個家夥仗著自己帶路的功勞,現在儼然以新皇的首席太監自居,李自成也沒興致管這些太監的勾心鬥角,加上這時他確實沒有合適的秘書角色,於是隻得先用用這個家夥了。

李自成點點頭,吳襄是他叫來的,既然要打吳三桂,那麼李自成就打算把吳三桂的名聲徹底搞臭。

至於怎麼讓吳三桂名聲變臭,其實也很簡單,那就就是讓吳三桂成為一個不忠不孝不義之人。

於是內心忐忑的吳襄見到李自成之後就聽到了一句令他毛骨悚然的話:

“吳襄,你的好兒子吳三桂勾結關外清兵,準備行以夷變夏之舉,你怎麼看?”

吳襄愣了大半天才說道,“陛下,此事從何說起?關寧軍與清軍血戰數十年,怎麼可能和清兵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