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輔默然,過了一會,才改口說道,“那位永昌皇帝怎麼說?”
吳襄皺著眉頭說道,“他要我和陳名夏一起去勸降你二哥。”
吳家此時一堆親戚在清軍那裏做官,包括吳襄長子,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吳三桂的老上司洪承疇,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等等。特別是祖大壽,祖大壽自降清之後就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給吳三桂致信,勸說吳三桂降清。
除了親戚的原因,吳襄打心裏不想投靠李自成的重要原因是他始終認為順軍就是一夥流寇,不可能是清軍的對手,成不了大事。
原本吳家打的算盤是讓吳三桂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隻是他們沒有想到京城明軍崩得這麼快,這導致原本想慢悠悠行軍以求從崇禎帝那裏撈取更多好處的吳三桂一時傻住了。
這時候吳家就不得不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中選一個了。
毫無疑問,吳家在大順和大清兩者之間更加看好大清,但由於之前明軍丟北京丟得太快導致現在吳家幾十口人都困在北京城中,吳襄不想當忠烈的話隻能想辦法拖住李自成。
不過吳襄和兒子吳三輔還沒想好怎麼應付李自成的時候,急著做出功勞的陳名夏已經趕到了吳府。
陳名夏見到吳襄之後帶著羨慕的口氣說道,“吳總兵,如今新皇登基,正是獲取功名之際,若是吳總兵能勸說關寧軍來降,吳家一門雙侯不在話下,要知道,劉宗敏,李過這些一開始就跟隨陛下的元勳現在也是侯爵。”
吳襄聽了之後有些納悶,怎麼李自成不當麵把條件和自己說清楚?
平心而論,如果陳名夏沒有說謊,李自成這個條件確實相當優厚了。
但是吳襄總覺得李自成這個狡猾的流寇頭子在進行一場自己還沒悟到的陰謀。
想了一陣沒想出所以然的吳襄隻得裝作一副驚喜的樣子,說道,“陛下果然大手筆,我這就寫一封書信,勸犬子帶兵來降。”
陳名夏點點頭,李自成對他說過,隻要這事一成,他就提拔陳名夏進入禮部。
此時禮部可是香餑餑,在陳名夏看來,新朝建立肯定會大開恩科,到時掌管科舉的禮部肯定大有可為。
因此他急於把此事辦成,況且在陳名夏看來,吳三桂沒有理由不投靠新朝,除非吳三桂頭皮癢了想剃頭。
吳襄看陳名夏一臉毫不掩飾的急切,有些無奈,隻得當即讓吳三輔拿來筆墨紙硯,立刻寫起勸降書,和曆史上一樣,吳襄怕吳三桂沒想明白,特意提了一嘴:
【關寧軍與建奴血海深仇,決不可聽信建奴之花言巧語,切記】
陳名夏沒有在意吳襄寫的勸降書的內容,吳襄是武舉出身,在陳名夏眼中屬於武夫一檔,在他看來,武夫寫出來的東西肯定不怎麼樣。
在吳襄寫完之後,陳名夏對吳襄說道,“吳總兵,實不相瞞,陛下已經說了,我們前往招降之後,陛下會下詔給遼兵及其他戰死遼東的英烈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到時全京城的官員都會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