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對於吳襄父子前來投靠還是非常高興的,他說道,
“板蕩知忠臣,家貧出孝子,京城大小官吏都忙著獻媚新主子,吳將軍父子,決意效忠大明,真乃國之棟梁。”
李士淳連忙拉了拉朱慈烺的衣袖,示意他別光說好話,趕緊給點真實的好處拉攏吳襄。
其實朱慈烺對吳襄沒什麼好印象,這家夥進京之後多次找借口拒絕征召關寧軍進關,然後提督京營的時候也沒發揮什麼有用的作用。
額,好吧,京營是勳貴們的地盤,他們的窩囊表現倒是不能算在吳襄頭上。
但無論如何,吳襄至少是逃脫不了一個無能的責任的。
當然朱慈烺不是傻子,這時候吳襄是第一個投靠他的武將係官員,吳三桂手中還有數萬關寧軍:
雖然關寧軍精銳在鬆錦戰役和後續的寧遠反擊戰中幾乎損耗殆盡,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現在的關寧軍實力大不如前,但比起南方那群垃圾衛所兵還是強了不止一個檔次的。
因此在李士淳的提醒之下,朱慈烺連忙說道,“吳將軍父子若能率數千家丁護駕南幸,就是大明真正的國之柱石,到時江南財富,自當共有之!”
朱慈烺的畫大餅沒有在吳襄心中掀起多少波瀾,他知道吳三桂的兵馬能不能頂住李自成的大軍還得打個問號,他上哪去給朱慈烺找幾千家丁?
於是吳襄隻得苦笑道,“不瞞殿下,據臣所知,李自成大軍已經進至永平一帶,關寧軍一時半會是來不了了。臣如今一無所有,僅有一顆赤膽忠心。”
朱慈烺無奈,說道,“無妨,李自成不過一時囂張而已,大明三百年之底蘊不是他能撼動的,隻要我們到了南方,穩定下來,那麼一切就會好起來的。”
吳襄和朱慈烺都對對方有些失望,朱慈烺失望的是吳襄這個光杆司令頂天就帶來幾十個家丁,根本不是一支能護衛的力量,看起來南下還得李自成派兵保護,可那樣的話對他的政治正統性將是不小的打擊。
吳襄失望的則是大明也太不得官心了,朱慈烺這裏的官員少之又少,多年的失敗經驗讓吳襄對失敗有一種敏銳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在見到朱慈烺之後又出現了,他不禁心裏打鼓,大明不會持續不下去吧?
在吳襄與朱慈烺見麵的時候,李自成則接見了從山海關過來的原大明遼東巡撫黎玉田。
明朝在遼東的幾個最高官員中,如今寧遠總兵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已經鐵定不會歸順大順了,薊遼總督王永吉是個極端仇視農民軍的家夥,也是不會歸順的。
曆史上王永吉這家夥大力鼓動吳三桂“借虜平寇”,但後來見勢頭不對又跑到南方去了,最後在清軍南下江南後剃頭降清。
剩下一個文官,遼東巡撫黎玉田倒是親自來到了北京,表示願意歸順大順。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黎玉田作為文官,所謂的遼東巡撫就是一個擺設,關寧軍根本不會聽其指揮,而且遼東如今已經丟得隻剩一個山海關,他這個所謂的遼東巡撫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光杆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