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軍的全力猛攻之下,關寧軍最終崩潰,吳三桂帶著家丁和少數將領逃亡寧遠投奔清軍,其餘關寧軍投降順軍,李自成終於鬆了口氣,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能夠在這個世界成就大業的信心。
“曆史是能夠改變的!”李自成帶著順軍士兵進入山海關,他心裏其實有些後怕,要不是此時關寧軍軍心不穩,順軍是不可能這麼輕易地就攻下山海關的。
關寧軍戰力雖然大不如前,但從曆史上他們進關後仍然能大殺四方的表現來看,關寧軍在山海關的拙劣表現大概率是思想混亂導致。
畢竟事到臨頭,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下定決心剃頭的……
張鼐的聲音打斷了李自成的思考:
“陛下,關寧軍降者兩萬餘人,我軍俘獲山海關總兵高第,薊遼總督王永吉及一眾將領,但吳三桂不知所蹤,據降兵交代,其果然去找清兵去了。”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關寧軍將士為國禦虜多年,功勞甚大,既已降我,既往不咎,仍複原職。”
頓了頓,李自成又說道,“請高第和王永吉過來,我想和這兩人聊聊。”
高第見到李自成之後就表示願意歸順新朝:
說起來李自成認為高第準備和吳三桂剃頭其實某種程度上有些冤枉高第了。
高第雖然掛著個山海關總兵的名頭,但他手頭上的明軍大多為山海衛的衛所兵和鄉勇:
由於這些人的戰鬥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高第其實並不能左右山海關的局勢,曆史上高第的表現也是如此,吳三桂一開始說要投順,他就跟著投順,後來吳三桂要降清,他也就剃頭降清了。
如今山海關被李自成攻取,高第自然選擇了投降。
李自成便讓高第留任山海關總兵,隨即命高第負責修複山海關,並盡快整理出一份關寧軍的名單出來。
安排完高第之後,高第興奮地領命而去,李自成於是看向王永吉:
這個家夥無論在曆史上還是在這個時空,都在大力提倡“聯虜平寇”,是個典型的看不清局勢的官員。
“王總督,聽說你和吳三桂準備做漢奸,引清兵入關?”
李自成上來就給王永吉扣了頂帽子,王永吉哼了一聲,說道,“借虜平寇,古已有之,孔明借羌兵,唐廷用回紇,有何不妥?況且比起你們這些賊寇,韃虜不過禍害邊境一地,而你們荼毒整個大明,使斯文掃地,你們還不如韃虜!”
李自成笑了笑,說道,“這就是你讀了幾十年書讀出的結果?有你這樣的人,難怪大明朝會走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王永吉愣了一下,他看李自成這樣子,似乎是想和自己辯論?
輸人不輸陣,王永吉說道,“那是天災加之人禍的結果,說起來,要不是你們作亂,大明早就平定了遼東,何有今日之事!”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王總督,你見過千裏赤地的景象嗎?你聽說過觀音土嗎?你見過活活餓死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