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聯虜平寇(1 / 2)

朱慈烺聽了徐弘基的話之後沉默良久,最後歎了口氣,說道,

“是朕操切了,魏國公說得對,平寇不能急於一時,那就按魏國公說得辦,接下來就看吳襄那邊能和清廷談成什麼樣了。”

是的,山東順軍偵測到的從海上北上的船隊確實就是明廷派往遼東的官船。

實際上在這個順明雙方在黃淮和湖廣大戰的時間點,商人們自然不會搞什麼大型貿易,況且和遼東,蒙古貿易的一直是晉商和西商,南方商人很少插足這個市場。

前往遼東的路上,與信心滿滿的陳洪範和左懋第不同,吳襄感覺“聯虜平寇”很有可能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了順軍那還可能有的談,現在清軍打不贏順軍的情況下讓他們為了明軍去和順軍硬碰硬,這件事不管怎麼看都感覺希望渺茫。

吳襄心裏歎了口氣,早知道李自成這個家夥這麼能打他就該讓吳三桂帶著關寧軍入關從龍了,現在弄到現在這個情況,吳家前途是一片灰暗。

而在清廷這邊,多爾袞也覺得自己流年不利:

進攻山海關失利使得多爾袞這個攝政王的威望受損嚴重,清廷中對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豪格更是上躥下跳的,企圖奪取他的權位。

麵對這種情況,多爾袞不得不以退為進,主動讓渡了一些權力給輔政王濟爾哈朗,和濟爾哈朗組成政治同盟,並下放了一些皇太極從各旗收歸中央的權力,爭取了各旗的支持,這才勉強壓住了豪格,保住了攝政王的名號。

盡管如此,多爾袞還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許多人已經在不動聲色地和自己做切割,往兩黃旗和豪格那邊靠攏的八旗官員越來越多,這讓多爾袞非常頭疼。

因此,為了彌補山海關之戰的損失,也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多爾袞已經決定組織一次對蒙古諸部和朝鮮的征伐,理由他都想好了,而且不是無中生有的那種。

打蒙古諸部是因為蒙古諸部除了科爾沁之外其他各部在山海關之戰時連個人影都沒看見,這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夥直到最後都沒有前往山海關支援。

而朝鮮這個從心裏看不起清廷的國家在探聽到北京換了主人及清軍山海關受挫之後也開始了許多小動作。

這兩方的動作讓多爾袞非常生氣,因為他意識到了,無論是蒙古諸部還是朝鮮,這兩方到現在都沒有從心裏真的服過清廷,隻要清軍稍稍出現頹勢便開始陽奉陰違。

因此多爾袞覺得有必要讓這蒙古諸部和朝鮮意識到,無論中原大地如何變換大王旗,在關外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從始至終就隻有一片雲,那片雲就是大清。

正當多爾袞想著策劃發動新一輪攻勢的時候,手下來報吳三桂前來求見。

由於這個世界吳三桂早早地被李自成趕出了山海關,山海關中的關寧軍大部分隨著關寧軍被順軍攻陷而選擇投降大順,因此手中沒什麼力量的吳三桂自然也沒有得到清廷的重視,不過吳三桂卻因禍得福,到現在都沒有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