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順軍從正月自西安出征之後征戰良久,也是時候休整一下了。
這一年順軍的進展堪稱神速,僅僅不到八個月,大順地盤就實現了超級大擴張,範圍涵蓋了陝西,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半個湖廣,半個南直隸,如今順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一統天下隻是時間問題。
伴隨著地盤的迅猛擴張,官吏的大量出缺也就成了一個問題,特別是在河南,河南在農民軍和明軍的長期拉鋸下,官方統治機構幾近癱瘓,官吏數量嚴重不足,所以李自成準備開始舉辦這個時代讀書人最關注的事情:
開科舉。
開科舉是件大事,為此李自成召見了牛金星,鞏焴,陳名夏還有龔鼎孳四人前來商量:
牛金星和鞏焴這兩個大順政權的老人力主進行科舉改革,具體的改革措施為取消八股文限製,並加大策論的比重。
鞏焴用了相當嚴重的措辭對李自成說道,“八股之害甚於焚書,禁錮人才遠超坑儒,不改不行!”
牛金星雖然很多事情和鞏焴意見不合,但關於科舉改革,他倆的意見卻是一致的:
科舉,不改不行。
陳名夏和龔鼎孳這兩人卻覺得科舉可以改,但不能這個時候改,額,實際上這兩人是不想改的,在陳名夏和龔鼎孳看來,牛金星和鞏焴簡直是在亂搞,但這兩人在大順的資曆不是自己能比的,因此隻能迂回作戰了。
陳名夏對李自成說道,
“陛下,偽明未滅,天下讀書人仍以八股為盼,驟然更易,恐失天下人之心。”
龔鼎孳也說道,“陳學士言之有理,若要更易科舉,絕不能驟然更改,總得給士子們一點時間,讓他們有所準備。”
李自成聽了兩方的話之後思考起來,他當然知道八股製度存在問題,但八股文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八股文是有標準的。
雖然八股文製度下文章好壞的評比仍受主考官喜好影響頗大,但至少有一個“評分標準”,這也是明初朱元璋搞八股文的原因:
深諳官僚尿性的朱元璋知道,沒有標準的話那幫官僚能玩出花來。
李自成也在考慮這個問題,科舉本質上是一種公務員選拔機製,而非“人才”選拔機製。
即使在是現代國家,也沒有從公務員考試發現“人才”的說法,像曆史上崇禎帝一樣指望依靠科舉發現人才本身就有點異想天開。
後世公務員考試其實就要求公務員有幾點基本素質:一是一定的文字處理能力,二是擁有基本常識和數學能力,三是具備邏輯思考能力,四是知道國家的大政方針。
放在這個時代的話,科舉的要求那就隻有一個:看能不能跟上朝廷的大政方針。
想到這李自成說道,“陳學士和龔禦史說得對,八股要改,但不是現在,驟然更易,對士子們來說確實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