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天下讀書人最大的盼頭,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流傳數千年,大多數情況下讀書人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隻要有一點希望,他們就會前赴後繼地走進科舉的考場中。
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如曆史上順治二年的科舉。
順治二年這年的科舉由於應試者寥寥無幾而被後世戲稱為“大一統王朝中最容易中舉的年份”,畢竟這時候的士子們還是有些氣節的。
而大順顯然就沒有這種情況了,如果說剃頭去當清廷的官對士子們來說還是有些心理壓力的話,當大順的官對眾多士子來說是毫無心理壓力的。
這倒是有些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原本李自成還以為因為崇禎帝的死會讓士子們出仕大順有所猶豫,但事實證明他想多了。
可憐的崇禎皇帝在這個世界除了李自成還會給他說些好話,其他官員,士子都沒有什麼好話,他們認為崇禎帝就是一個又菜又愛操作的皇帝,結果就如同一個青銅選手誤入王者局一樣,做得越多,輸得越快。
用陳名夏的話來說就是,“崇禎皇帝越勤政,對天下的傷害就越大。”
當然對於士子們來說,雖然應考的人很多,但是好消息是以往大明的進士大戶江西尚未被大順收入囊中,士子們中舉的希望相對往年還是大了不少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士子都執著於科舉:
額,好吧,這些士子要麼已經是對科舉不感興趣了,或者是已經上岸成功了,這些士子關注著另一件事:
那就是傳說中的永樂大典正式入駐京師圖書館,所有人都可以進行抄閱。
京師圖書館,這座規模不小的圖書館是大順朝廷用一個大明勳貴的府邸和閣樓改建而來的,其中已經擺滿了大量或搜集來的,或由士紳官員捐獻的大量書籍:
關於這些書籍,李自成原本的意思是來者不拒,不管什麼書籍,統統擺上去供民眾閱讀,但是具體執行過程中,首任圖書館館長方以智還是做了一部分篩選,剔除了一部分書籍,並且往裏麵塞了一些私貨:
熱愛西學的方以智將一些西學的書籍和教會的書籍也送了進去。
說起來李自成建立京師圖書館的做法得到了讀書人的一致稱讚,即使是方以智本人也對李自成的印象大為改觀:
他原本還以為李自成隻是打算做做樣子,沒想到李自成是真的搞了一個大型圖書館,搜羅了大量書籍:
其中甚至包括了許多皇宮中的藏書,而最令大家夥最感興趣的,自然是傳說中字數過億的鴻篇巨著: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永樂皇帝以“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為宗旨令人編纂的,其含金量遠高於以毀書為目的的四庫全書。
畢竟乾隆皇帝能搞出違禁目錄指標這種東西,甚至在編纂的過程中,有一年乾隆皇帝還因為違禁的書籍太少大發雷霆,怒斥官員們,認為他們沒有仔細審核,這才使得違禁書籍數量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