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下(1 / 2)

朝鮮軍隊趁著夜色離開平壤南下,至於民眾那就沒辦法顧及了,隻能讓他們自求多福,自己想辦法跑路了。

沒辦法,雖然朝鮮軍民這次對清軍進行抵抗的作戰意誌遠超過往,但戰場是無情的,由於雙方硬實力的差距有些大,清軍最終還是連克多城,勢如破竹地再次殺到了漢城城下。

這次朝鮮王李倧倒是沒有跑到南漢山城上麵去,而是聽從了韓霖的建議,留下一支守備部隊拖延清軍,自己帶著大臣們南下清州,準備依托朝鮮南邊的層層山林,和清軍打持久戰了。

於是,在攻下漢城之後,朝鮮戰事陷入了拉鋸戰,清軍發現這場戰爭一時半會是結束不了了,或者說想要結束的話需要調集更多部隊入朝作戰。

前線消息傳到盛京的時候多爾袞吃了一驚,他沒有想到朝鮮人突然硬起來了,這讓多爾袞一時之間陷入了兩難境地:

撤是不能撤的,撤出去的話失去朝鮮不說,清軍連朝鮮都搞不定這讓他這個攝政王怎麼繼續掌控大清?

但不撤的話寶貴的軍力扔在朝鮮坐看李自成統一華夏,以李自成這個家夥伸出黑手在朝鮮攪風攪雨來看,此人統一關內之後多半是不會和清廷和睦相處的。

想來想去,多爾袞還是派人前往朝鮮催促阿濟格盡快解決朝鮮問題,同時放棄要朝鮮徹底臣服的打算,聲明隻要朝鮮重新歸順大清,一切既往不咎。

吩咐完之後,多爾袞癱坐在椅子上,自山海關一戰之後,漢臣們鼓吹入關奪取天下的聲音便少了很多,連以往最積極的洪承疇都很少再提此事,多爾袞心中悵然若失,難道大清隻能這樣了嗎?

與多爾袞一樣有種悵然若失之感的,是此時的大明皇帝朱慈烺。

他已經探聽到了,順軍又開始動作起來,顯然是要進行大動作了,而大明在幹什麼?

想到這朱慈烺就有些心煩,他在北京的時候多次聽到父親為了銀子的事情發愁,而他也同樣如此,朝廷沒錢導致什麼事都辦不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手不斷地逼近。

再看看袞袞諸公遞上來的奏章上的那些狗屁倒灶的爛事,朱慈烺相當無奈,官員和勳貴在這個時候還在明爭暗鬥,爭奪軍隊指揮權。

而劉良佐和黃得功這兩部明軍一次反擊都沒發起過,倒是討餉奏章一封接著一封,讓人倍感壓力:

好在朝廷中還是有人幹事的,被朱慈烺提拔為首輔的馬士英四處搜刮,終於勉勉強強湊出了軍費,穩住了劉良佐和黃得功。

但這也使得彈劾馬士英的奏章如雪片般飛來,這一切,讓朱慈烺對於自己的未來毫無信心,他心中閃過一個不妙的想法:

“太祖皇帝掃平群雄,驅逐韃虜而得到的大明天下,就要就此終結了嗎?”

皇帝都這麼悲觀,其他人更不必說,陳子龍站在長江邊上,看著大江上戰艦來往不絕,又想起秦淮河邊遊舫的熱鬧景象,不禁感歎道,“我等士子,現在是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