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治標還是治本(1 / 2)

“今年黃淮地區雨水過濫,前明水利年久失修,我朝雖大力整治,但緩不濟急,今黃河河堤多處決口,民眾流離失所,死傷無數……”

這是李自成手上奏章的內容,今天他難得的召開了一次大朝會:

自李自成登基以來,他除了進北京那陣子開過大朝會,這幾年那是一次大朝會都沒開過:

沒必要,承接明朝製度的大順朝廷實際上隻要六部不癱瘓,秘書處不集體失職,國家就能正常運轉,完全無需過多幹涉。

或者說,除了六部等中樞官員,其他在京小官其實也沒啥用……

而今天之所以召開大朝會,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黃河又雙叒叕決口了!

自從黃河奪淮入海之後,黃河基本上那是年年決口,區別隻是規模大不大的問題,而現在,李自成在永昌四年的秋天終於遇到了大順朝第一次黃河大決口。

“賑災不用說,肯定是要賑濟的,除此之外,黃河要怎樣修,也麻煩各位拿個章程出來。”

李自成一邊對官員們說著一邊也感到十分頭疼,實際上他自從占領南方之後花在水利上的銀子不算少,但黃河該崩還是會崩。

官員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工部作為河道工程負責部門,給李自成提出的應對措施,仿照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做法,具體措施為:

1.挑挖淮安以東河道,兩岸築堤,使黃河入海通暢;

2.疏浚洪湖的入黃通道——清口,緩解淮河入黃問題;

3.加築洪澤湖堤——高家堰,防止淮河東決衝運,危害下河民生;

4.堵築黃淮運各處決口,各複其道;

5.挑挖淮安清口至高郵清水潭的運河並堵決口築運堤,解決漕運的擁塞,防止漕運受到影響。

李自成聽了之後感覺這些措施有些耳熟,想了一陣這特麼不就是後世康熙帝時期清廷的治河方案嗎……

李自成自己並不是水利專家,他隻是模糊地記得後世有一個說法,就是明清時期黃淮地區的水患是和漕運密切綁定的:

一方麵運河需要黃河水來保證暢通,但另一方麵,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又時常造成運河堵塞,黃河泛濫之際也會破壞漕運。

自宋朝黃河奪淮入海之後,黃淮運三者就是一體的,現在曆經四百年的淤積,清口以東的河道早就使得淮河難以正常彙入,以至於幾百年的時間堵出了一個超級堰塞湖:

大名鼎鼎的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

而運河還時不時就需要引黃河水進入運河河道,這麼一來,淮河(黃河)河道過高決口就是難以避免的。

事實上明清兩代超級水利專家潘季馴和靳輔最終都失敗了:

萬曆十七,十八,十九年淮河(黃河)連續三年大規模決口,潘季馴引咎致仕。

而清代靳輔最終也沒有守住洪澤湖大壩:康熙十九年,洪澤潰堤,泗州全城淪為一片澤國。

這裏麵無解之處在於隻要還需要運河,就一定要引黃河水,那麼就一定會有水患,所以治本之策隻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