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治標還是治本(2 / 2)

放棄運河,放棄漕運。

李自成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的時候,官員們見皇帝不說話也不知道皇帝是什麼意思,治河又是一個超級大鍋,一時間君臣之中沒有人說話……

最終還是李自成打破了沉默,說道,“所以工部的意思還是像以前那樣?”

因為研製火器有功而升任工部尚書的魏學濂其實對水利問題算不上專家,這套治河方案是整個工部商量後搞出來的,他隻得硬著頭皮說道,

“是,陛下,前明潘季馴至少有成功的案例,以束水攻沙之法至少能保幾十年安寧。”

李自成不置可否,繼續掃視群臣,過了一陣,在中樞官員之中頗為低調的吏部尚書宋企郊突然說道,“不可,工部說了那麼多,說到底還是要加固堤壩那一套,可是這是治標不治本。”

其他官員還沒意識到宋企郊想說什麼,戶部楊玉林首先意識到了,他看向宋企郊,說道,

“宋尚書,你不會想說所謂的治本之策就是放棄漕運吧。”

官員們驚訝地看向宋企郊,宋企郊坦然說道,“正是,治本之策就是放棄漕運,不再引黃河水,而是以洪澤湖為起點,開辟一條新水道,使黃淮不再並行,如此方能解決持續近千年的黃淮水患。”

宋企郊的話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李自成都不由得看向宋企郊,心想你這家夥幹吏部尚書屈才了呀,水利部部長才是適合你的職位。

“宋尚書,您的話我不敢苟同。”還是楊玉林,他說道,“放棄運河,北京乃至整個北直隸的民眾吃什麼?朝廷的官銀如何保證?靠非常危險的海運?”

“所以為了所謂的【保證】,就要讓黃淮地區數百萬百姓隔上兩三年就遭受一場大水?”

宋企郊反唇相譏,說道,“再說了,楊尚書憑什麼認為海運不可靠?鄭署理,你覺得海運可靠嗎?”

剛從中南半島回來沒多久的鄭芝龍突然被宋企郊一句話卷入了兩位尚書的爭論,他一下子懵逼了,心想關我屁事,水利又不是我在管。

於是他模糊地說道,“海貿與海運終歸是有些區別的,我並不太懂這些。”

楊玉林搶在宋企郊之前繼續說道,“還有,取消漕運,幾十萬漕工怎麼辦?這些人大部分可是有幫會的,一旦鬧起來,整個江南都會受到影響。”

“幾十萬漕工?我看是幾萬官吏的影響更大吧。”宋企郊今天似乎是有備而來,他拿出一本本子,說道,“運河沿線,涉及江南多個繁華城鎮,大小官吏無不上下其手,還有士紳大戶假借運河行走私之事,到了北京,又有一幫人雁過拔毛,我看這才是關鍵吧。”

“宋企郊!你這是什麼意思?你想說我拿了錢還是想說戶部拿了錢?”

楊玉林大怒,大順開國之後,全國官員中他自認是最難做的一個,皇帝要打仗,要建水利,要建海軍,林林總的項目一大堆,同時大順又廢除三餉及其他大量明廷稅目,他輾轉騰挪,為大順財政鞠躬盡瘁,沒有一天睡得是安穩的,就這樣宋企郊居然還暗示他和戶部拿了不該拿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