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遼南的局勢穩定下來,時間也已經來到了永昌五年的秋季。
李自成穿越過來的這幾年,老天爺還是很給麵子,除了黃淮地區爆發了一場大水之外倒是沒有其他大的天災發生了:
至少困擾大明十幾年的大旱是沒了,這讓李自成不禁感歎崇禎皇帝運氣真是差到爆炸,連著大旱那麼多年確實是神仙難救。
由於今年沒什麼大天災,因此今年各地的秋收還是比較正常,加上從中南半島運來的糧食,大順今年的糧食看起來還是沒有問題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遼南今年的收成是沒有了,所有新收下的遼南四衛在今年是負收益,要等到明年才有可能獲取正收益。
當然,遼南四衛在冊田地就有近兩萬頃,這近兩萬頃田地投入生產的話,以後順軍倒是不用往遼南運糧了,那地方的軍糧供應實現自給自足是沒有問題了。
但李自成覺得現在大順的糧食還是不夠多,或許需要繼續往東南亞那一帶擴張?畢竟那邊可是出了名的產糧大戶?
就在李自成考慮著要不要對東南亞動手的時候,禮部尚書鞏焴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陛下,漠南蒙古諸部,主要是原察哈爾八部,聯名獻上了降表,他們均表示願意歸順我朝,成為大順之藩屬。”
說著鞏焴給李自成遞上了蒙古察哈爾諸部遞交的降表。
李自成接過降表,這上麵署名的部落不少,很多都是原本察哈爾部的部落,還有少部分是屬於土默特諸部的。
看起來這些牆頭草顯然是通過某種途徑知道了遼南戰役的結果,所以這幫牆頭草判斷清廷應該是不行了,準備改換門庭了。
意料之中的是,科爾沁部的態度還是相當堅挺,作為清廷最忠實的盟友,額,實際上科爾沁也是清廷的藩屬,科爾沁和清廷綁定太深,他們隻能跟著清廷一條路走到黑而別無選擇。
李自成一目十行地看完了降表,這份降表沒什麼意思,也沒什麼文采可言,通篇都是在拍馬屁,把李自成吹得如同聖人再臨一般。
看完之後,李自成問道,“那你們禮部有什麼看法嗎?”
鞏焴笑道,“察哈爾諸部願意歸順自然是一件好事,而且收服察哈爾諸部之後,建奴就再也不能從長城沿線破口而入了。”
李自成點點頭,正如鞏焴說的一樣,察哈爾諸部投向順軍這邊之後,清軍徹底失去了入寇關內的可能性,順軍也能從燕山山地解放出來,把兵力往東移動,直接威脅科爾沁。
於是李自成說道,“不過收察哈爾諸部當藩屬的話,清廷大概率還是會有所動作,他們仍然有不弱的軍隊,至少對付察哈爾諸部是沒有問題的。”
鞏焴說道,“那陛下就讓駐紮在歸化城的官軍出動就行了。”
李自成說道,“當然,咱們得證明給蒙古諸部看,讓他們知道朝廷是有能力保護他們的,當然,相對應的是,這些想投靠我們的部落也必須給出投名狀才行,不然的話一紙文書就能改換門庭,得到我們的庇護,天下豈有這種便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