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人間處處是生意(1 / 3)

萬曆41年八月中,朱常瀛從澎湖返回屏東。

兩月間,就忙的頭皮發麻。

期貨市場,又多了一項產品,蔗糖。

這一次,不是朱老七要搞事,而是蔗糖行業集體請願,通過議政會提交了一大堆議案。

期貨品種的最終審批權,朱老七一直握在自己手裏,上市商行的最終審批權也是如此。這個權力暫時還不能放,理由很簡單,朱老七不能容忍這個新興的玩意淪為賭場。

稻米期貨,其實是由瀛州官方麵向南洋發行的保底合約,實物要先行運輸至澎湖,驗明之後方才能完成交易,不存在炒作的可能。

現實的情況是官方收購的稻米越來越少,絕大多數稻米在澎湖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給了私人糧商。

這種操作,就是純粹的鼓勵糧食進口。

效果還不錯,南洋米相當程度緩解了浙江、南直隸,甚至北直隸部分地區的糧食緊張情況。

手工業是依靠農業撐起來的,一個現實情況就是江浙已經不是稻米的主產區了。譬如鬆江府,種棉的農戶比種稻的還要多,家家戶戶有織機,日夜機杼忙不停。譬如湖州府,種桑養蠶遍地,十裏不聞稻花香。

放眼大明,四川、湖廣正在漸漸成為大明的糧食主產區。

其實,整個湖廣在朱老七看來也還處於地廣人稀的狀態,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尚未開發,隻是朝廷不給力,沒有有效組織起來。

好吧,其實也不是,江西人口就有大量自發流入湖廣,隻是流動的人口,開出的荒地,就特釀沒有反映在朝廷的賬本裏。

一個有趣的官方記錄,明初江西人口900萬,萬曆十七年則不足600萬。兩百多年太平,沒有大的動亂,結果300萬人沒了......

這若是太祖老爺子還活著,鐵定要人頭滾滾,把江西士紳官宦血洗一遍。嗯,湖廣的官也逃不掉,口口聲聲忠君愛國,卻不知道有多少人並未向大明朝廷上交過一粒米。

可八旗大老爺一來,馬上就湖廣足天下熟了。

總之,糧食多了不是壞事,這玩意也不能久存,糧商越多,炒作的空間越小。

生絲期貨,同稻米相反,通過官方設定一個合理出售價格,出售對象則僅限於絲織工廠。

瀛州有大量的實物稅收,這樣做既方便變現,又可以刺激手工工廠發展,還能對那些大生絲商人起到製衡作用。外國商賈也可以買,不過交割時請把關稅先交了。

不可能沒有漏洞,能有什麼辦法呢,不停修修補補唄。

蔗糖期貨,則更進一步,由生產商發布合約,合約可以通過銀行做賬交易,交易價格沒有限製。規則就如同後世一般,價格變動直接掛鉤保證金額度,通過做空做多就有了套利空間。

效果怎麼樣有待觀察,老實說這玩意存在一定風險,不排除某些資本玩套利把戲,但無論如何,期貨作為一個交易平台還是合格的,畢竟傳統的生意模式交易成本太高,買主、客戶、議價一套流程下來,那真是相當不容易。而期貨就簡單多了,買賣雙方即便不認識也可以完成交易。

自然,這種交易的限製條件也很多,最主要就是入場資質認定同保證金額度,以及交易規則等等。

這玩意朱老七也是雲裏霧裏有個概念而已,但自打創立期貨製度之後,它卻是自己在慢慢進化的,自有人會投身進去研究,進而發散思維,產生無數種想法。

朱老七的責任,就是去分析去判斷,廣泛聽取意見,最終敲定方案。至於日後如何,是否會產生不良後果。這不重要,總要試錯總要走些彎路,慢慢調整就是了。

橫豎蔗糖這玩意現在還不是生活必需品,不會過於影響民生,至於商人賠錢跳樓,這也不是問題,死死更健康,既然入了場就要有承擔這份風險的覺悟。

其實,朱老七更加看中的是棉花期貨,隻可惜自己的領地裏沒有產棉區,天竺棉輸入量有限,到港即售罄。顯然,這種情況下期貨是做不起來的,時機不到,就隻能再等等。

股票,朱老七一口氣批準三家商行入市,一家建築商行,一家運輸商行,一家糖業商行。

資本的盤子越來越大,玩家也越來越多,如果將朱老七參股的商行視為國有商行的話,那麼今年終於有了兩家完全同他無關的商行符合入市標準,鴻運航運同永順糖業。